您的位置: 发心念慈 > 放生心得 > >

宁波放生护生团队,宁波长江可以放生什么鱼,中国佛教放生网

来源:未知   作者:不详   发布时间:2023-01-29 14:30   点击:195次
摘要:放生用什么鱼去挡灾最好一:楞严经与宇宙本体之研究红螺寺放生乌龟的说法深入到虚云老和尚的文献中,我们十分惊讶地发现,老和尚竟然对哲学本体论有着很高的兴趣:他不仅谈佛

【宁波放生护生团队】「中国佛教放生网」「长江可以放生什么鱼」提供放生、全国代放生服务

虚云老和尚与楞严经

关于虚云老和尚与楞严经的关系,以往研究中从未着重于此,似乎这种关系是自然而然的。然而,在现代佛教学者欧阳竟无的弟子吕澂的楞严百伪出台后,虚公与楞严经的关系就是值得正视的一件事了。其实,老和尚本人对楞严经的重视程度,远超我们的想像。在虚云老和尚的传法经历中,一直将此经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以至于老和尚视楞严经为“无法不备,无机不 ”之经典。须知,“无法不备,无机不 ”这八个字,是虚云老和尚对楞严经的总体评价。

放生用什么鱼去挡灾最好

一:楞严经与宇宙本体之研究

红螺寺放生乌龟的说法

深入到虚云老和尚的文献中,我们十分惊讶地发现,老和尚竟然对哲学本体论有着很高的兴趣:他不仅谈佛教,亦常谈哲学,常常将唯心论、唯物论、唯神论作一比较,凡熟知虚云老和尚的人,大概对这点都至少略知一二。但知晓虚公对哲学本体论也深有兴趣,则恐怕要对老和尚的文献有一定的熟悉程度才行。看看老和尚如何说:

放生蝉的功德

佛学对于宇宙本体之研究,除前述外,其他对于世界之构造与成坏,人身器官之组织,及其他种种问题,在楞严经及诸经论,多有详细论列与说明,且大多与与后来哲学科学发现者相合,现未及详指。

放生提高孩子成绩

如此看重佛学对于宇宙本体之研究,且能明确指出楞严经“与后来哲学科学发现者相合”,这不能不说是老和尚的智慧与洞见。无怪他在以八字“无法不备,无机不 ”界定楞严经的基本性质时,紧接着会断言:“究佛学哲学者均不可不参究。”这句话十分紧要,何以见得?关键就在老和尚对“宇宙本体论”与楞严经的关系上。

宁波放生护生团队,宁波长江可以放生什么鱼,中国佛教放生网
哪里有放生的地方

那么,我们要问,老和尚对楞严经与宇宙本体之研究,有无逻辑层次之分?如果不加深入分析,蜻蜓点水,是很难看出其层次之分的。因为老和尚本人并没有将这一逻辑层层推出。然而,事实上,我们经过分解诠释,还是可以在这一老和尚极用心思的书信中将其整理出来:第一层次是“云何忽生山河大地”,及其对此山河大地的诠释:“所谓十方(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即今称空间)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即今称时间)……。”这个本体论,在西方哲学中,属之于“发生论”范畴。而在佛教哲学中,这个“发生”与自在世界之本身,是统一自在的。第二层次是在“能所”对待的范畴上,此即老和尚说的:“绝诸能(即今称主观主动等)所(即客观被动等)”老和尚此中用了“主观主动”、“客观被动”的现代话语,体现了他有相当强的学习能力,并能够随时注意吸收新知识。当然,老和尚的传法,大多是通过“开示”的方式,且要面对各种人物,这自然需要随时汲取新知识。这里,“绝诸能所对待”,当然是佛教思维的产物;不绝除、泯灭“能所”二者的对待,在本体上就成了“有为法”了。也就进入不了第三层次的“明心性”了,虚云老和尚如此说道:“佛教所言明心性(或称常住真心、真如、觉性、法身、实相……等,皆是真理之别名)清净本然,离诸名相,无有方所,体自觉为,体自明,是本有自尔之性德。”此中可看出,老和尚哲学悟性之高,不亚于那些所谓现代哲学名家;老和尚在此用“真理之别名”来诠释真如实相,全然是在讲佛教哲学了。无论如何,这三个层次,是清清楚楚地存在于老和尚的书信开示之中的,而不是我们给添加进去的。凡认真阅读了老和尚文献的人,都应该十分清楚,虽然在近现代佛教史上,老和尚虽是以修行着称,但他的觉性与认知能力,都是超一流的。老和尚在这一开示的最后部分,列举了楞严经.大势至圆通章中的一段话,以其三层次的佛教哲学思维而“归于净土”的宗教指向,并引用了孙中山的一段话:“孙中山先生尝曰:'佛教乃救世之仁,佛学是哲学之母。宗教是造成民族和维持民族五种最雄大之自然力。人民不可无宗教之思想。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今公亦以佛教之输入中国,有裨益于中国之学术思想,故称佛教为今日之周旋国际、趋进大同之唯一大教。”此中前两句话可视为孙中山先生的两个宗教命题:佛教乃救世之仁,佛学是哲学之母。以虚公的智慧之高而将其上升为时代的价值指向,这当然是老和尚的大功德。

二:楞严经中的“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作为修行高僧,虚云老和尚对佛法的认识可谓十分究竟而到位。他在前述“宇宙本体论”的基础上,突出地强调修行;而实际上,他在强调修行这一层面之前,还另有一个层面,即对佛法认知的“随心自在,处处真如”这点,他同样也以楞严经为例:

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好似墙头上的草,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自己不能做得主。有些人终日悠悠忽忽,疏散放逸,心不在道,虽做工夫,也是时有时无,断断续续,常在喜怒、哀乐、是非、烦恼中打圈子。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知法,六根对六尘。没有觉照,随他青黄赤白,老少男女,乱转念头。对合意的,则生欢喜爱心;对逆意的,则生烦恼憎恶心,心里常起妄想。其轻妄想,还可以用来办道做好事,至若粗妄想,则有种种不正邪念。满肚秽浊,乌七八糟,这就不堪言说了。

这段话的宗旨即在“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这一命题上。楞严经甚至将能转万物者视为如来,可见在佛法中“能转万物”是认知上的最高境界。此中虚云老和尚用了有无“觉照”二字,来表征心的整体认知到位与否;用了“合意”、“逆意”、“不正邪念”来作道德判词。这就分明传达出老和尚对“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的目标,是有前提条件的;这个前提条件一是认知的到位,二是道德的高尚。因而说到底,一般“凡夫”在老和尚眼中,都无非是随风而倒的“墙头草”,必然是要“被万物所转”的。所谓“满肚秽浊,乌七八糟”,那就肯定是“不堪言说”的全无道德之最低境界了,如何谈得上“能转万物”?所以老和尚极力倡言:“古人修行,道德高上,感动天龙鬼神,自然拥护,因为道德是世上最尊贵的。所以说'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鬼神和人,各有各的法界,各有所尊,何以诸天鬼神会尊敬人法界呢?本来灵明妙性,不分彼此,同归一体的,因为无明不觉,昧了真源,则有四圣六凡十法界之分。……诸天鬼神虽有神通,都尊重有道德的人,其神通福报大小不同,皆慕正道。”这就说再清楚不过了,连鬼神都尊重德高之人,所以在虚云老和尚看来,道德高尚乃世界上最受尊贵者诸天鬼神会尊敬人法界。

其实从这里入手,我们也自然能理解老和尚为何还常会关联楞严经提起“色阴尽者”、“受阴尽者”、“五阴非有”等话题。如其所言:“末法行人,如我们者,比魔外的本领也比不上。楞严经说:'色阴尽者,于其身内,拾出蛲蛔,身相宛然,亦无伤毁。于时忽然,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或百宝色,同时遍满,不相留碍。忽于半夜,在暗室中,见种种物。'受阴尽者,能反观其面,各有十种禅那现境,叫着五十种阴魔,迷不自识的,则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老子说的'其中有精',和孔子说的'空空如也',是见到识阴的道理。罗汉五阴俱尽,已出三界;我们色阴未尽,与道相隔得远。”这段话的最后,老和尚竟然以古代中国原始儒家与道家的祖师爷老子与孔子的话来表征“识阴”的道理,价值取向仍在道德认识与道德境界,理由十分简单:仍在老和尚说的那句话“诸天鬼神虽有神通,都尊重有道德的人”。这里我们还有必要提起老和尚自谦之语,仍是以楞严为基础:“我比楞严所说的妖魔外道都不如,比祖师更不如。”据此,老和尚十分严正地告诫弟子学人们:“现正是末法时代,你到哪里访善知识呢?不如熟读一部楞严经,修行就有把握,就能保绥哀救,消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此成就,不遭歧路。……看楞严经若不归宗,跑马看花,就不中用,要读到烂熟,就能以后文消前文,以前文贯后文,前后照应,则全经义理,了然在目,依经作观,自得受用。”故此,老和尚又反反复复地谆谆告诫不仅要常读楞严经,还要以阿难为模范榜样,与阿难作同参。诚如其所言:“毕生读之不易,人称之曰'安楞严'。希望同参们,无论老少,常读楞严,此经是你随身善知识,时闻世尊说法,就和阿难作同参。”须知,在老和尚的言论中,以阿难为榜样,和阿难作同参之类的话语,是常见语。此实乃因老和尚从根本上说是个修行和尚,虽然他见地高明,极富认知智慧,但这丝毫没成为他自傲的依据,反而成了他修行的重要根基。古往今来,如此修行者也是至为难得而罕见的。因而,我们下一节所谈,即便是从话题的逻辑顺序展开,也必然要落实在老和尚如何依据楞严经而有的修行体系了。

值得再次提及的是,虚云老和尚将此“德高”作为“能转万物”的前提条件之一,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因为这不仅与原始儒家伦理观,也与道家“尊道贵德”理念是非常合拍的。其实,通读老和尚文集,即可知其儒释道三者皆通,他甚至多次谈到过老子。这是着实让人吃惊的。

三:依据楞严经而有的修行体系

无论如何,虚云老和尚一生最值得赞誉的,是作为一个伟大修行者的修行体系。而笔者本文仅依据老和尚本人常言的楞严经,来展开他的有关修行范畴的内容。这里必须提及的是,虚云老和尚常爱说悟道不难,只要你有向道之心即可。但实际上,你若全面透视虚公一生行迹与其言论便知,真正的修行是难于上青天的。此处,我们仍要紧密结合楞严经来展开虚公的这一话题:

楞严经二十五圆通,位位都是经过久远劫来,长期修习才成功的。我们生死心不切,不发长远心,病来知念生死,病好道念就退了。所以楞严经说:“凡夫修行,如隔日疟”,病时有道,病退无道,无明起时如疟,退则好人,故要努力精进,生忏悔心,坚固心,不要今日三明日四。修行要一门深入,以一门为正,诸门为助。

这纯然是依据楞严经二十五圆通(在虚公的答禅宗与净土一文中亦有“楞严经文殊菩萨选圆通”一语),并从生命之“久远劫”来谈如何深入修行的。这对无坚固心的修行者,恐怕一听到那不可计数的“久远劫”,就开始打退堂鼓了。所以虚公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强调要以阿难作榜样:“楞严一经,由阿难发起,作我们的模范。”“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佛应阿难之请,就说出一部楞严经来。”这里道出了楞严经与阿难的关系,虚公进而指出:“楞严经阿难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岂释迦佛威神不可恃、不能惠我三昧,而弥陀佛威神却可恃、却能惠我三昧耶?”这里可分明看到,虚云老和尚考溯了阿难自发心出家时的心境。故老和尚对于初学者,尤关注其如何一门深入而不被物转的修习取向,故而瞩望甚切:“初发心的同参们,要向古人习学,一心观照自己,行住坐卧,二六时中,一切无心,不被物转。若不如此,不守本分,随妄流转,何异俗人?虽说出家办道,都是空话,各人留心。”初发心也是发心,既发心,就一定要守住本分,这是虚公的基本理念。这里仍要联系到前面讲过的“五阴非有”观来作展开。在虚公看来,初发心的出家人的必读经典首在楞严经,他说:“要入空门,最好多多研读楞严经。全经前前后后,所说不离五阴。其中开五阴而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内而身心,外而器界,不出色受想行识五阴。经中说凡说圣,说悟说魔,都是阐明五阴非有,教我们照破五蕴皆空,最后说知有涅槃,不恋三界。”老和尚更以自己为例:“我平生没有劝过一个人不要念佛,只不满别人劝人不要参禅。每念楞严所指'邪师说法如河'而痛心,故把四料简的意旨,略加辩说,希望一切行人,不要再于四料简中,偏执不通,对禅净二法妄分高下,就不辜负永明禅师了。”这显然是楞严经到禅宗的四料简了。

如我们在前面第一节所指出的,虚云老和尚极度强调“识此心”的重要意义,说到底,识得此心也毕竟是一修行,是在修行的过程中完成的。此诚如虚公所言:“佛所说法,只要人识得此心。楞严经说:'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这仍是以楞严经来作开示:一旦彻悟,才能跳出此轮回。可见,老和尚在谈禅悟之时,也不忘楞严经的根基。要之,楞严经的根基就在于持续修行中的“严持戒律”,对此,虚公有十分明确的指向:

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告诉我们:不持戒而修三昧者,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亦落邪魔外道可知道持戒的重要。持戒的人,龙天拥护,魔外敬畏;破戒的人,鬼言大贼,扫其足迹。

不持戒者,结果可知;即便持戒而修三昧者亦是“尘不可出”。虚公为了强调持戒之重要性,有时甚至是以楞严诠释楞严,如其指出:“楞严所谓:'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进而在指出修行用功下手之处时,亦直举楞严之例:“用功怎样下手呢?楞严会上㤭陈那尊者说'客尘'二字,正是我们初心用功下手处。他说:'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客尘喻妄想,主空喻自性;常住的主人,本不跟客人或来或往,喻常住的自性,本不随妄想忽生忽灭。所谓'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尘质自摇动,本碍不着澄寂的虚空,喻妄想自生灭,本碍不着如如不动的自性。所谓'一心不生,万法无咎'。”这全然还是以楞严的修行指向来告诫修行者,须知,这对初学者讲究入手之处,是有极大指导作用的。因而,虚公针对初发心学佛者,常会举出不同的例子以指引他们:“我现在再说一个比喻给你们初发心的听,希望好好听着。诸方禅堂中所供的一位菩萨,是一位圣僧,他是释迦如来的老表,名阿若㤭陈如尊者。世尊出家时,他的父王派父族三人、母族二人,往雪山照顾他,此尊者是母族二人之一。世尊成道后,初至鹿野苑,为之说四谛法,这位尊者最初悟道。同时此尊者是世尊诸大弟子中的第一位出家者,故名圣僧,又名僧首。他的修行方法在楞严经中说得很明显:'我初成道于鹿苑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这是佛告诉我们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的原因,并追问当时在会诸大弟子的开悟,是用何法而成功的。”这仍是以楞严经来讲述佛陀的成道缘由。

此外,在虚公的开示中,多有直引楞严经者,此仅举几例:如针对如何努力精进,虚公举出:“楞严经说:'凡夫修行,如隔日疟'。”针对如何澄清一念而放下习气,虚公举出:“如楞严经云:'如澄浊水,贮于净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名。'”针对如何能有长远心,虚公举出:“楞严经.观世音菩萨圆通章曰:'忆念我昔无数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由此可见,观世音菩萨不是一天两天的时光就成功了的。”针对不持戒而修行,虚公举出:“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告诉我们:不持戒而修三昧者,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亦落邪魔外道,可知道持戒的重要。”针对别释五戒义者,虚公举出:“故楞严经云:'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故楞严经云:'则诸世间胎、卵、湿、化,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食为本。'”针对佛制在家弟子禁于邪淫,虚公举出:“楞严经云:'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千百劫,常在缠缚,唯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楞严经说:'如是六天,形虽出动,心迹尚交,自此已还,名为欲界。'色界已无淫欲,还有色身。楞严经说:'是十八天,独行无交,未尽形累,自此已还,名为色界,但无粗色,非无细色。'”诸如此类的列举还有:“楞严经云:'是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现前,无业果色。从此逮终,名无色界。'”“楞严经上佛说:'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楞严经说:'若此比丘,本受戒师,及同会中,十比丘等,其中有一不清净者,如是坛场,多不成就。'可见三师七证这十师中,有一不清净者,戒就白传。楞严经又说:'从三七后,端坐安居,经一百日,有利根者,不起于座,得须陀洹。纵其身心,圣果未成,决定自知,成佛不谬。'”“楞严经云:'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不酬还宿债,不游三界。'”“楞严经说:'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楞严经说:'但尽凡心,别无圣解',如能这般做到,断除妄想、执著、习气,即是菩萨、佛祖,否则还是凡夫众生。”如此等等,无一不是表征楞严经之于修行的重要性。

值得一提的是,在虚公的修行体系中,“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其实也与楞严经深相关联,这是另一值得深掘的内容。

最后,笔者还要提及的是,虚云老和尚在末法僧徒之衰相一文中,对辨伪楞严经的佛教学者持鲜明反对态度。他指出:“法末之时,佛所说的法,都要灭的。先从楞严经灭起,其次就是般若三昧经。如欧阳竟无居士,以他的见解,作楞严百伪说,来反对楞严。还有香港某法师说华严、圆觉、法华等经和起信论,都是假的,这就是法末的现象。”应该说,老和尚此说代表了佛教教内的声音。作为学术研究,我们对虚公的探讨,当然有必要将其与楞严经的所有关联现象及其资料,应有尽有地发掘出来,以透彻地研究其人其学其教。实际上,作为中国禅宗五宗的现代接续人,虚云老和尚如此看重楞严经,确可作为一特例;此例即便在中国佛教学术史上也是值得珍视与深掘的。

中国佛教放生网,长江可以放生什么鱼,直接放生不念什么可以吗


参考资料

标签: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