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发心念慈 > 放生仪轨 > >

放生生儿子,怎样放生刺猬最安全

来源:未知   作者:不详   发布时间:2022-12-15 20:12   点击:967次
摘要:6、请转法轮愿复次善须眉,言请转法轮者,统统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统统佛剎极微尘中,逐一各有没有可说没有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广大佛剎,逐一剎中,念念有没有可说没有可说佛

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趁心

“半”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心灵状况,一种人生伶俐,一种处世哲学。

杭州灵隐寺中有一副春联:上联是“人生哪能多如意”,下联是“万事但求半满意”,这副春联道出了处世的真理。其意是规劝世人心态要宽松、沉着、漂亮、豪迈,眼界放宽,平心静气地寻求“半满意”的生活。昔人说:“天下事不如人意者,十有八九。”假设事事万事亨通,那有什么勤奋和光辉出色可言呢?人生不存在尽善尽美,有遗憾才显出生活本质。

人生几十年,喜怒哀乐咸,各类味道都有,故称“百味人生。”人生寻求完美,但总会留下无尽的遗憾。西方有句谚语:“当你挑选面临阳光,阴郁永久正在你的背后。”所以,生活里有阳光就会有阴郁,不太可能事事可心如意。正在十光五色虚无飘渺的花锦世界的引诱眼前,特别是正在猛烈竞争,崇尚快餐文化的本日,只有“万事只求半满意”,能力坦然地的面临人生,淡泊地看待荣辱得失。

万事心满愿足无非统统天遂人愿,心想事成。但商品社会人间万象抵牾丛生,人生路上云谲风诡,苦闷、失意之事经常会涌现,许许多多的事情全是由完美的初志动身,却以白壁微瑕竣事,更有一些事情是以失利了结,人与人之间的拨乱视听还在所无免,所有这些全是客观存在,显然不太可能事事心满愿足。由此可见,一帆风顺不可以苛求。天下上有走不完的路,还有过不了的河。过不了的就掉头而回,还是一种聪明。“和则百体皆和。”只有平心定气胸无太多的邪念,能力实时掌握机缘,转败为胜,这是改变命运的最大财产。

万事只求“半满意”,是没有设置太玄的方针,没有盲目标往攀比。哲人王雨生说:“刻意追求光辉的人,平生中有一万个没有如意;乐于过往常生活的人,平生中则有一万个知足。”所以,我们最好没有生想入非非,没有贪非分之财,即便我们得没有到想要的工具,还没有要让担心和痛恨来苦恼我们的生活。

人生的门路老是崎岖不平,总会碰到很多难题和波折。碰到难题别倒下,告知本身不求事事差强人意,只求不虚度人生而坚强的拼搏,以万事只求“半趁心”的宽大旷达心态,坚强不屈的往克服难题,解决难题,往做生活中的强者。人间万物变化无常,只有我们想不到的,没有我们做不到的,俗语说的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得失当中,正确对待苦乐成败。

万事只求“半满意”,是胸怀宽阔,是淡定自在的处世哲学。人生绝对没有克没有及请求事事尽如人意,假设事事尽善尽美,就没有了勉力和人生的出色灿烂。所以,凡事“半满意”就很没有错了。季羡林曾说:“每个人皆争夺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自古至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美的人生是没有的”。在这里没有完美的人生里,一个人的胸怀假如可以宽阔一些,定会处变没有惊,临事没有乱,正气浩然,只有以那样的心态往生活,人能力活得自在漂亮、宽大旷达。能力活得如意、活得坦荡、活得康健。

生活里,彼苍没有容易让所有的幸福和康乐皆集合到一小我私家身上。人生的旅途崎岖而庞大的,常常是难以预想到的,这此中包含:抱负、事业、家庭、和小我私家生活。杨绛说:“得到了恋爱未必具有款项;获得了款项未必能具有康乐;具有康乐又未必能享受到安康,即便是具有安康,还未必统统吉祥如意。”人生没有容易,生活没有容易,让我们爱护保重具有,坚持一份优良的心态,以求通达明智、沉浮自若。关于一些渺小的枝节问题,没有必买菜求益,对一些没有顺耳的话可“听而没有闻”,对没有顺眼的事可“闭目塞听”。

人生的路上,恪守恬淡,没有以物喜,没有以已悲,没有干人间功利的仆从,没有为凡尘中各类烦扰、连累、苦恼所摆布,使自已的人生没有断得以升华,干实在的自我,让人性回归到本真的状况;没有苛求自身,没有委屈自身,起劲没有懈的寻求自身的抱负,康乐就在身旁。万事只求半满意,这并没有是玩世,这是求是。寻求“半满意”的生活,并没有是无奈和悲观,反而是一种宽大旷达和聪慧。

明末清初的硕学鸿儒李密庵,有一首《半半歌》,可谓将“半字哲学”施展到了极致。

看穿浮生过半,半字受用无边。半中光阴尽幽闲,半里天地宽展。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姻民眷。半雅半粗用具,半华半实庭轩。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心境半佛半仙人,姓字半躲半显。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世。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喝酒半酣恰好,花开半时偏偏妍。半帆张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半少却饶味道,半多反厌胶葛。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廉价只半。

林语堂非常观赏李密庵用妙笔生花在其《半半歌》里所描绘出的那种自得其乐、循规蹈矩、自然舒服的生活状况,以为这是“中国人所发明的最健全的生活理想”。

4、后悔业障愿

复次善须眉,言懊悔业障者。菩萨自念,我于曩昔无始劫中,由贪瞋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可以容受。

初二句总标,十大愿王中,第四种反悔业障愿,忏是反悔,悔是消弭。梵文忏摩,译名请忍,悔是悔悟,今华梵双举,名为反悔。意义是:痛恨讨厌本身往日蒙昧,所作各种罪过的举动;今闻佛法,知过而思改过,坐不窥堂,于三宝前,表露往昔的罪过,求哀反悔,请三宝忍耐其改过之心。自此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誓不再造,自然取得三宝加被,消弭罪业,以防阻碍学习善法,故名反悔业障。

众生因为无始以来,迷真逐妄,起惑干业,皆曾经有犯法的举动。凭据因果定律,必招苦果,所谓:自讨苦吃,绝对不克不及幸免。欲想防止自尝苦果,独一自救的办法,便是反悔业障。

业障有三种,一是烦末路障,二是业障,三是报障。烦末路可分基础烦末路及随烦末路;随烦末路又有大随烦末路、中随烦末路,及小随烦末路三种。大智度论言:「烦末路能令心烦,能作末路故,名为烦末路。」

苦恼障:苦恼使人心神不定,不知道善恶,不分邪正,不明事理,不克不及建证菩提。凡夫因见思苦恼,迷真理空理,障实智菩提;两乘圣人,因尘沙苦恼,迷于俗谛妙有,障便当智菩提;菩萨因无明苦恼,迷中原理,障真性菩提,故名苦恼障。

夫妻一起放生功德一样吗

业障:业障能捆扎众生于九界升沉,不得不摆脱。凡夫由见思懊恼,制有漏业,阻碍学习圣道,系居三界,不得不实慧摆脱:两乘因尘沙懊恼,制无漏业,阻碍学习六度万行,系居化城,不得不便当摆脱:菩萨因无明懊恼,制亦有漏亦无漏业,系居实报土,不得不真性摆脱:总名业障。

报障:众生由业力牵引,接受三土果报,滞留存亡,不克不及证进涅盘。凡夫作有漏善或恶业,报生同居土,受分段存亡,障性净涅盘;两乘作无漏业,报生便利土,受变易存亡,障便利净涅盘;菩萨由亦有漏亦无漏业,报生实报土,受微细变易存亡,障圆净涅盘;总名报障。由三苦恼,障三菩提;由三业障,障三摆脱;由三报障,障三涅盘,故名三障。

苦恼障是惑,众生因苦恼惑而功课,因业而受报;受报时再功课,再招报苦果;如是惑,业,苦三,轮回不息,是以存亡不停,苦恼无量。欲免存亡轮回之苦,必需后悔。

今言反悔,先忏懊恼障,由于懊恼是众生的怨贼,能劫夺人的功德法财,能伤害人的法身,能杀害人的慧命,使人漂溺存亡苦海,羁留三界缧绁,不得不出离;是以六道连累,四生不停,恶业无边,苦恼无尽。今向十方极微尘剎数佛前,心生厌离,求哀反悔,誓杀懊恼贼,是名反悔懊恼障。

次忏业障,业指身口意三业。先忏身三,誓不再做作杀、匪、淫业;次忏口四,誓不再犯妄语、绮语,两舌,恶口;再忏意业,誓断贪瞋痴三毒。由于三业恶因,能招感六道苦果,若不后悔,将轮迥不息,存亡不止,故当后悔,三业恶因,是名后悔业障。

最终反悔报障,报是果报,三业恶因,报招三涂,苦恼无量,没法幸免,惟有依普贤行愿力,志诚反悔,始可消弭。如经言:「往昔由无智本领。所制极恶五无间;诵此普贤大愿王,一念速疾皆祛除。」诵大愿王等于反悔,既能反悔,罪即除灭,得生善处,见佛闻法,是名反悔报障。

「菩萨自念」以下,是明所忏业之多。业有善业、恶业及不动业,今要忏除,唯与恶业。贪瞋痴是作恶业的恶因,身口意是作恶业的助缘,众生自从无始劫以来,迷真逐妄,执我、法律,引生贪瞋痴三毒。因为三毒策解缆口意三业,身则做作杀、匪、淫;口则妄语、绮语、两舌、恶口;意则贪、瞋、痴。所作恶业,实在没法?计,故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然业的自己,如人间之物质,各有实体,将尽虚空界,亦不克不及容受。

放生乌龟会不会影响运气

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剎,统统诸佛菩萨众前,诚恳懊悔,后不复制,恒住净戒,统统好事。

此明能忏之相,「遍于法界极微尘剎,统统诸佛菩萨前」,是阐明后悔之境,「恳切后悔,后没有复制,恒住净戒,统统好事」,是后悔之愿。旧日因为贪瞋痴等心理弊端,策启碇口,作诸恶业,今既知过,恳切后悔,痛恨已往三业没有净,胡作妄为,悔过自新,誓没有再制,则没有但身没有再制杀、匪、淫等恶业,反而常行放生,好善乐施,严持佛的禁戒。口没有但没有再犯两舌、恶口、妄语、绮语,反而说和乐语,柔善语,实在语,劝勉、激劝等语,乃至鼓吹演说佛的正法,赞美三宝好事。意没有但没有再为贪瞋痴所惑,反而学习没有贪没有瞋没有痴三善根,增进三业清净,增加统统善法,没有再犯身三、口四、意三等不对,永久住于佛的清净禁戒中,自然灭罪生福,积集统统好事。

佛教人懊悔的办法有三种:

一作法忏、等于依法,或如法反悔。如法反悔,必需具有三个前提,一是诚恳,犯法之人,应主动自发,供认本人的不对,决意革面洗心,然后诚恳求反悔。二是举措,诚恳悔悟的人,应策出发口,见诸举措,偏向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殷重,(此是印度礼制,正在中国则搭衣持具,胡跪合掌)称名说罪,然后礼足。三是工具,对上座,对和合僧,或对佛前。如是具足心诚,身礼、口说罪,对和合僧团,或对佛前,求哀反悔,名作法忏,可灭犯戒之罪。

两与相忏、由内具至诚恳,外对佛像前,发露反悔,将本人曩昔,或目下当今所作各种错误行为,坦诚宣布,求佛证实,誓不再犯。或建礼古德所编成的各类反悔法,如大悲忏,净土忏,地躲忏,水忏,梁皇忏等,或每天星期,或活期七日,七七日,于其中心,坐不窥堂,反悔业障,期感瑞相,如佛来摩顶,忽觉身心泰然等,是名与相忏,能灭懊恼性罪。

三无生忏,亦名实相忏。是危坐正心,使用智能,观无生法,达实相理,统统法本无生灭,罪性亦然,生是幻生,灭是破灭,罪性本空。如观普贤经言:「若欲懊悔者,危坐念实相,罪业如霜露,慧日能清除。」所以说:「罪由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灭罪亡两皆空,是则名为真懊悔。」实相懊悔,能灭障中道的无明懊恼。

又懊悔有事忏,有理忏,有具足忏三种。事忏有两,一是遵照古德所编各类懊悔法,活期修习。两是依方等经,佛名经所说,先严净道场,燃灯敷座,请供佛像,着新净衣,长斋洗浴,供佛及僧,然后生惭愧心,厌离心,说罪懊悔,名事相忏。

理忏,是观罪性空无所有,不在内外中心,来无所由,往无所住,但由妄图心生,若妄图心灭,此罪亦灭,是名理忏。至于普贤观经所说:日夜六时,对十方佛,及普贤菩萨,遍忏六根,所作之罪,是事忏;若观心无生,危坐正念真如,是理忏。

至于具足忏,则必需具有逆顺十种心。别行疏钞说:先识十种顺存亡之心,觉得对治。一妄计人我,起于身见;两内具苦恼,外遇恶缘,我心增盛;三内外既具灭善心事,没有喜他善;四纵恣三业,无恶没有为;五事虽没有广,恶心遍及;六恶心相续,日夜没有断;七覆讳不对,没有欲人知;八虏扈抵突,没有畏恶道;九无惭无愧,没有惧凡圣;十拨无因果,作一阐提;由无始来,若自及他,无没有皆你。次起十种逆存亡心,由后翻破,一明信因果,两自愧克责,三怖畏恶道,四没有覆瑕疵,五断相续心,六发菩提心,七建功补过,八保护正法,九念十方佛,十观罪性空,若具此者,无罪没有灭。」

佛名经言:「若没有反悔者,大命将尽,天堂凶相,皆如今前,悔惧交至,没有预建善,悔何及乎。当你之时,欲求一礼一忏,岂可更得,众等莫自恃盛年,玉帛权势,放逸自恣。」戒经亦说:「有罪则反悔,反悔则安泰。」是以中国各大森林或佛学院,每隔半月,进行布萨,便是发露反悔。布萨之日,由长老上座诵戒,公共下座恭听,一旦觉察于半月中,行动冒犯任何一条戒律,即于诵戒终了时,向长老及公共率直公开自身所犯的不对,恳求公共答应反悔,誓没有再犯。如今释教集体,已很少诵戒,至于肯率直公开供认自身不对的人更少。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懊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以致众生懊恼不成尽故,我此懊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连续,身语意业,无有穷尽。

此总结誓愿无尽。由于普贤行愿,是称性而建,不仅事忏,并且由事入理,法性周遍,行亦周遍,故能一忏统统忏,直至「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懊恼尽,我忏乃尽。」而当今「虚空界,以致众生懊恼,不成尽故,我此反悔,无有穷尽。」且尽将来际,「念念接踵,无有连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5、随喜好事愿

复次善男人!言随喜好事者,全部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统统佛剎,极微尘数诸佛如来,由初发心,为统统智,勤建福聚,没有吝身命,经没有可说、没有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没有可说、没有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头子手足。如是统统难行苦行,圆满各种波罗蜜门,证进各种菩萨智地,造诣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盘,分布舍利,全部善根,我皆随喜。

初二句总标第五大愿,随喜好事之名,随是随顺,意没有违逆;喜是欢乐,心没有讨厌。但凡见闻别人所作巨细好事,以致一毫之善,一尘之福,悉皆随顺欢乐赞叹,没有生妒忌心,无破壤意,故随喜好事,能撤消人的妒忌心。

上文是总出随喜好事之妙境。全部尽法界虚空界,是约横遍的地方恢弘;三世,是约竖穷之时深远;统统佛剎极微尘数诸佛如来。是显所随喜诸佛浩繁。由初发心,是说诸佛的因心;为统统智,是诸佛发心建行之目标。由勤建福聚,至证进各种菩萨智地,是说诸佛因中建行的好事;成绩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盘,分布舍利。是说诸佛果上好事。我皆随喜,是明能随喜的心行。

统统诸佛,未成佛之前,皆是凡夫,但因有机访问佛闻法,或亲近善常识,信知佛性本具,皆得作佛以后,即发菩提心,勤求佛道。但欲成佛道,并没有是转眼之间,也许成瓣。故自打最初发心建行,直至取得统统智的佛果,于其中央,勤建福聚,精进没有懈,乃至没有惜身命,经没有可说、没有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劫的好长时间,建习六度十度等诸波罗密,于一一劫中,所舍的头子手足,实非数字也许表达,故说:「舍没有可说、没有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头子手足」。

其修行工夫之长,捐躯命之多,如同心肠观经中所说:佛于往昔,作雪山孺子,为求半偈而捐躯;为萨埵王子,捐躯救虎;为六牙象王,自投猎者;作圆满福智王,救济眼晴;为金色鹿王,捐躯求道;作慈力王,施五夜叉;作庄重王,施妻无咎;为最上身菩萨,曾施头子髓脑,如是统统,难行苦行,广如菩萨本行经所说。

「圆满各种波罗密门」,是指六度、十度,和十万八千波罗密,悉皆终究圆满。菩萨由各种波罗密门之行门,证进住、行、向、地、等觉诸位,以致终究圆满佛果统统种智,谓之:「证进各种菩萨智地」。圆满各种波罗密门,是福德具足;证进各种菩萨智地,是智能具足。福德智能,皆圆满具足,故能「造诣诸佛无上菩提」。无上菩提,便是统统种智,圆证佛果三德,圆具佛果三身,两果中属于智果。

「般涅盘」,便是进涅盘。大般涅盘经言;「如来法身,非是涅盘,若但般若,亦非涅盘,可是摆脱,亦非涅盘,我今为众生故,安住如是三法,进于涅盘。」可知住于法身、般若、摆脱三德秘藏,受用常乐我净,即名般涅盘,非一定要进灭,方名涅盘。两果中,属于断德,今言分布舍利,便是进灭。

「舍利」是梵语,译名灵骨。有二种:一是法身舍利,指佛所说的十二部经;二是色身舍利,便是佛进灭后,焚化色身所得的舍利。无论是法身舍利,或是色身舍利,众生敬仰星期,皆可灭罪生福。故诸佛圣人,由大悲熏建,遗留舍利,普令众生,星期扶养,名「分布舍利」。

「一切善根」,归纳综合佛因中建行,所履历佛剎极微尘数劫,尽空遍界,所建佛剎极微尘数浩瀚的好事,和果上所证无量无边的佛道好事,普贤菩萨,悉皆随喜。

据西域记说:释尊进灭,人天悲戚,盛七宝棺,以火光三昧力,焚化色身,得舍利甚多。其时印度八国国王,备兵而来,夺与舍利。帝释诸天天王言:天当有分,勿得力竞;时阿那婆答多龙王亦言:我等亦应有分,若以力与,恐众非敌。因将佛舍利,共分三分,赐与诸天,龙王,及人世。八国国王,共分人世一分,各将返国,建塔扶养,后无忧轮王,使诸鬼神,分为八万四干浮图。中国境内,除佛牙外,共有十九塔。如是分布舍利,皆为好处一切万物,令终法众生,得瞻舍利者,灭罪生福。所谓:「生有益于时,逝世有利于后」。释尊该当之无愧。

及彼十方统统天下,六趣四生统统品种,全部好事,以致一尘,我皆随喜。

此是随喜六趣众生的好事。六趣,等于六道;四生,指由胎、卵、湿、化所生的众生。人间天上,推行佛之五戒十善者,自然应当随喜其好事。至于三恶道众生,痛苦不堪,无善可陈,若何随喜?答:三恶道众生,虽然苦恼无量,但未堕恶趣之前,或属天界,或生人中,也许曾干好事,已种善恨;三涂苦尽,当生善处,即使其善根菲薄单薄,如同一尘,亦当随喜,故言:「全部好事,以致一尘,我皆随喜。」

十方三世统统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统统好事,我皆随喜。

此是随喜两乘好事。因闻佛声,而悟四谛理,起便利行,(五停心,别相念,总相念,热,顶﹐忍,世第一)得进见道位,断三界八十八使,划分苦恼,见惑净尽得须陀洹果。次断三界九地俱生苦恼,思惑净尽,即证阿罗汉果。

见惑,指众生各种妄图固执,即身见、边见、邪见、见与见、戒禁与见等划分懊恼,小乘俱舍论,就其迷理不同,分为八十八使,此是迷四谛理性而起之惑,其性灵敏,故又名五利使,属于众生看法上划分懊恼,见道位顿断。

思惑,指众生思想上所发生的懊恼,即贪、瞋、痴、慢、疑等五钝使。前四种是迷执人间事物,而生起的懊恼,后一种是就四谛理,而起的懊恼,其性缓慢,因名五钝使。俱舍论依三界九地,将思惑分为每地有九品,九地共有八十一品,修道位渐断。

修道位断欲界前五品思惑,名两果向;断第六品思惑,名斯陀含,得一来果。断欲界第七第八品思惑,名三果向;次断尽欲界,九品思惑,名阿那含,得不还果。再断上两界(色、无色界)八地七十两品思惑,断至七十一品,名阿罗汉向;断尽七十两品,得阿罗汉果。

以其皆因闻佛音声而得悟道,总名声闻。前三果四向的圣人,仍在修学阶段,皆名有学;独阿罗汉果,梵行已立,所作已办,真穷惑尽,不受后有,得名无学。

声闻有三种:一声闻声闻,因闻佛音声悟道而得声闻果,因果俱同,名声闻声闻。两缘觉声闻,因是缘觉,果得声闻,名觉缘声闻。三菩萨声闻,因是菩萨,果是声闻,名菩萨声闻。

辟支佛,译名缘觉或独觉,生遇佛世,因闻十二人缘之理而醒悟者名缘觉,生在无佛之世,因观外物,生灭无常,所谓:「春观百花开,秋观黄叶降」,自生觉解,得证道果,名独觉。

此亦有三:因是缘觉之因,证缘觉之果,名缘觉缘觉。两因是声闻,果成缘觉,名声闻缘觉。三因是菩萨,果成缘觉,名菩萨缘觉。声闻取缘觉,合名两乘,同证摆脱,有大好事,能为人间众生作大福田,故说:「一切好事,我皆随喜。」

统统菩萨,所建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宽大好事,我皆随喜。

此随喜菩萨的好事。「统统菩萨」是因人,「所建无量难行苦行」是因行,「悉求无上正等菩提」是果德。统统菩萨无不志在成佛,是以由初发心,直至证得菩提,于其中央,履历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广建苦行。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顿悟渐建,由劣至胜,不管粗妙巨细之行,皆是成佛之因,皆有广阔好事,皆应随喜进修。是以普贤行愿,对菩萨所建统统好事,亦悉皆随喜。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懊恼尽,我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中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是总结随喜好事之愿,无有穷尽。华严经言:「复次憍户迦,三千大千河山,满中海水,与一发破为百分,以一分发,滴与海水,可知滴数,是随喜福,末不可数知。」

法华经随喜好事品,亦明随喜之好事,广阔无边,无有穷尽。今普贤菩萨,以其无边愿行.不只随喜佛好事,与此同时随喜六趣四生,两乘圣人,及大乘菩萨所建统统善根,统统好事。随喜之境,广阔无边;随喜之心,应有尽有,其所得好事,自然凶多吉少。况且更尽将来际,念念相续,无有连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则其好事之大,之多,之胜,唯佛能知。

随喜好事,既不用钱,又不艰苦,但见人善,心生欢乐,出言赞叹,就是好事。惋惜人世,不耐他荣的人太多,常常本人不建,而恶别人之建,见别人成绩,心生吃醋,乃至烂言诽谤,设法破壤,导致人世好梦难成,阻碍重重,何如。

6、请转法轮愿

复次善须眉,言请转法轮者,统统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统统佛剎极微尘中,逐一各有没有可说没有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广大佛剎,逐一剎中,念念有没有可说没有可说佛剎极微尘数统统诸佛,成等正觉,统统菩萨海会盘绕。

轮是所乘,能诠有教理行果,所乘有巨细之别,以名句文之教,诠巨细乘之理,使人闻而生信,因信而解,因解而行,因行而证果,如轮之扭转不息,名转法轮。今以普贤广大行愿,请佛转法轮,是愿佛以各种便当言辞,演说大乘正法,使未知者知,未信者信,令无量众生,闻教生解,依解起行,因行而证同于佛,是名:请转法轮。

若依小乘教言,轮有五义。

一速疾义:转轮圣王之轮,能速疾扭转不已;喻佛说法,能令众生,速生圣智,疾得摆脱。

两与舍义:转轮圣王之轮,能舍此与彼,即从东洲而至西州等;喻佛说法,能令众生,舍苦谛而与灭谛,舍集谛而与道谛等。

三降伏义:转轮圣王,所到之处,能令臣民回伏;喻佛说法,能令众生,圣智生起,降伏心中苦恼。

四镇摄义:转轮圣王,威摄世界,弹压群匪,令境内劫贼没有起;喻佛说法,能令众生,生起圣智,内断见思惑,外镇旁门左道。

五反转展转义:轮王之轮,能上下反转展转不已,飞翔安闲;喻佛说法,能令众生,圣智生起,断见思惑,飞越三界,趣向摆脱圣道,转染为净,转凡是成圣,转存亡成涅盘。

若以大乘教释,轮具四义:

一圆满义:轮具毂辐辋,其相圆满;喻菩萨闻法修行,具足戒定慧三,速证圆满佛道。

两摧坏义:轮所经处,能摧毁地上统统波折瓦砾;喻菩萨闻法修行,能摧毁心中苦恼沙石,勾销圣道停滞。

三镇止义:轮能弹压阻遏外物;喻菩萨闻法修行,进入见道,由观行力,阻遏妄图,断见思惑,镇伏无明。

四不界说:轮可进步,不定逗留;喻菩萨闻法修行,朝上进步菩提,于其中心,由见道进入修道,由修道趣登十地,起慈悲心,教示利喜,令一切万物,共趣佛道。令正法展转传播,如轮之滚动不已,是名转法轮。

若以能转言,转法轮便是展转教授,如过往佛,传至此刻佛。轮是所转,佛是能转,以能转之佛,往推进所转的法轮,令正法暂住于世,名转法轮。

「一切尽法界虚空界」以下,是明劝请之境宽大周遍。其中有两重无尽,一是佛剎无尽,二是诸佛无尽,皆以「没有可说、没有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以描述其多而无尽。

「统统诸佛成等正觉」,是果人;「统统菩萨海会盘绕」,是因人。佛是主,菩萨是陪;佛剎是依报,佛菩萨是正报。若主若陪,若依若正,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正显现主陪依正,圆融无碍,并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而我悉以身口意业,各种轻易,殷动劝请,转妙法轮。

此出其能请之人。悉以身口意业,是三业清净。心里尊敬周到,是明意业清净;作礼环绕,长跪合掌,是身业清净;殷动劝请,转妙法轮,是口业清净。

释尊初成正觉,于三七日中,演说华严大教,教养法身大士后,独坐思惟;「我所得智能,细微最第一;众生诸根钝,着乐痴所盲,如此之等类,云何而可度。」(见法华经)惟有缄默而住,复念曩昔诸佛,常得梵王劝请,方转法轮。因而放白毫光,远照三千大千天下,那时娑婆天下主螺髻梵王,承佛威力,即取六十八拘胝公共,往诣佛所,作礼缭绕,以偈赞佛,热情劝请,佛转法轮,时佛缄默。

其他诸梵王帝释,继而次序递次重请,如法华经言:「尔时诸梵王,及诸天众,家属百千万,尊敬合掌,礼请我转法轮,我即自思惟,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没有可以信是法,破法没有信故,坠于三恶道,我宁没有说法,疾进于涅盘。寻念曩昔佛,所行力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罗奈,诸法寂灭相,没有可以言宣,以便当力故,为五比丘说,是名转法轮。

释尊于鹿野苑,为憍陈如等五比丘,三转十二行法轮。初说:「此是苦强制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建性。」是名示转;次说:「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建。」是名劝转;最终说:「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建。」是名证转。苦取集,是人间迷因迷果;灭取道,是出人间悟因悟果。合世出人间,二重因果,名四谛法。

佛说此四谛法,名转四谛法轮。此四谛理,虽对五比丘等,小乘根性众生而说,但其理通于大小乘统统佛法。故露台宗依涅盘经圣行品所说,安立四种谛理,以合营躲通别圆四教。

一是生灭四谛:谓苦集两谛,依人缘生,灭道两谛,亦由人缘建道,以其有生灭,有建证,因名生灭四谛。归纳综合释尊说华严后十两年中,所说:四阿含等诸经。正教声闻,傍教菩萨,属于躲教摄。

两是无生四谛:谓灭谛原无生灭,而苦集道等,皆人缘生法,如幻如化,如空花,如水月,本无自性,当体即空,空故无生,因名无生四谛。包含佛说阿含后之八年中,所说维摩,胜鬘等方等经,正教菩萨,傍化两乘,属通教摄。

三无量四谛:谓众生之苦无量,众生之苦恼无量,菩萨所建对治秘诀亦无量,众生性具诸法亦无量,故名无量四谛。概包佛说方等后,两十两年中所说诸般若,别对菩萨,说无量秘诀,取两乘共或没有共,属别教摄。

放生生儿子,怎样放生刺猬最安全
冬天结冰放生泥鳅

四无作四谛:是对上根利智菩萨说,事理圆融的中道实相理,显佛性本具,谈法性常住,因其说苦恼即菩提,不必断集修道的做作;因说存亡即涅盘,不必灭苦证灭的做作,故名无作四谛。是继佛说般若后,于最终八年中,说法华、涅盘诸经,属圆教摄。

释尊继于鹿野苑,初转生灭四谛法轮以后,次转无生四谛法轮,无量四谛法轮,最后转无作四谛法轮。昔人颂言:「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盘共八年,华严最初三七日」。释尊岂独于八十年中,恒转法轮,与此同时两全千百亿,于十方天下,坐道场,成正觉,转法轮,度众生,故华严经言:「毘卢遮那佛,愿力周沙界,统统领土中,恒转无上轮」。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懊恼尽,我常劝请,统统诸佛,转正法轮,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连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此总结请转法轮之大愿无尽。普贤菩萨,以其殊胜愿力,不只劝请释尊一人转法轮,与此同时普皆劝请,十方三世,尽空遍界全部诸佛,恒转法轮。所请之佛无尽,能请之心亦无尽,念念相续,无有连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大乘佛法正在现今的中国如日方中,我们有幸生正在中国,品尝到大乘佛法的甘露。师兄们还全是真正的佛门生,学佛皆十分精进,还皆积极参加各类放生护生流动。

这都是很好的。然则我们身旁的放生护生,您注意到了吗?这一些,大家都能保证,却被大家轻忽了。

下面略举几例:

(一)皮草业背后的原形。

当您脚蹬皮鞋,身穿皮衣、皮草,挎着皮包,迎着早霞,开端夸姣的一天时,您可曾晓得皮草业背后血腥的实情?小狐狸正在饮泣“我只有一件衣服,请没有要把我独一的一件衣服拿走”、被剥完皮的浣熊抬起它鲜血淋漓的头正在凝望它的皮毛,它死没有瞑目啊!

我们少穿罕用皮质用品,就能够少一个植物受剥皮之苦!这便是我们身旁的放生护生。

(两)燕窝的实情

大师皆以为燕窝是高等补品,能够永葆芳华。世人愚痴,不晓得衰总是永久的自然规律,竟然妄图芳华容颜稳定。更有甚者,把燕窝当做上等补品扶养法师。却不晓得燕窝的背后,有几何母亲心伤的眼泪。母燕临产筑窝,它吐出胃中黏液,用满身的精华为孩子搭建燕窝,采窝人为了获得燕窝,直接把燕卵摔碎、乳燕摔死,父母鸟在旁边飞来飞去悲鸣,那情形伤心极了。燕窝怎能是素品呢?请不必要拿燕窝扶养法师,陷法师于不义。

截止食用燕窝和燕窝成品,这也是我们身旁真真实实的放生护生。

(三)渺小的物命还不可以戕害。

这是一个经常被爱心人士疏忽的题目,那是关于渺小的物命还不必要损害。莫认为小动物没有情绪,您可曾知,小动物被人杀伤或打坏,它们的怙恃、兄弟、姊妹、后代等,不知道该有何等心痛呢。《警心录》的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姓鲜于的眉州人,他由于要合一味药,将一只蝙蝠研成细终,和在药剂中。这时候只见有数只还没有开眼的小蝙蝠,飞来围聚在药剂上,这大概是他们意想到“母气”而找来的吧!

放生,不光是放那些鱼鸟龟鳖,关于脚下的小虫、小蚂蚁、小蛾子,也要敬服。“扫地恐伤蝼蚁命,敬服飞蛾纱罩灯”,这也是我们身旁看得见,摸得着的放生护生。

(四)夏季,请为小鸟一把米。

夏季是干涸的,是没有食品的。乡村中我们普遍的鸟类,如麻雀、野鸽子、喜鹊等,会因气温变冷,没有食品而死,尤其是雪后,冻死饿死的鸟类更是不可胜数!您的一把小米,能够救活无数物命。这也是我们身旁确确实实的放生护生。

(五)吸烟、饮酒的伤害您知道吗?

吸烟的人,逝世后会堕入黑烟天堂,喝酒的人,将转生饮铜液之天堂。吸烟喝酒人,不但自个要堕天堂,乃至但凡与其饮一山谷水的人皆将被连累到天堂中。具体请看班玛乐夏嘉措著,索达吉堪布译《烟酒杀生的过患》。

没有抽烟,没有饮酒,这还是我们身旁看得见,摸得着的放生。没有光放生了您本身,还放生了您身旁无量无边的众生!(现代释教网--放生网)


参考资料

标签: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