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发心念慈 > 放生指南 > >

四川放生黄历,四川放生乌龟回头有福报,怎样夸放生的人

来源:未知   作者:不详   发布时间:2023-03-04 16:26   点击:750次
摘要:“见贤思齐”,学菩萨而求成佛的“大乘佛法”,为佛弟子所原意信受奉行,这是一项最有意义的重要因素(当然还有其它原因)。“大乘佛法”兴起,佛与菩萨的伟大庄严,存在于现实人

【四川放生黄历】「怎样夸放生的人」「放生乌龟回头有福报」,四川提供一站式服务。佛菩萨的圣化与大乘佛教

从公元一世纪起,佛教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佛教的故乡印度,出现了“大乘佛法”。大乘佛法是体系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一是大乘的修行者;二是大乘的敬拜对象;三是大乘的义理学问。本文基本上遵循了已故的印顺老法师法雨集第二集中的论点,目的在向读者介绍佛教历史上的重大思想和制度方面的大变迁。
从一开始,大乘佛教徒就展现了与以往不同的心量与境界。大乘佛教重视发心,她以发菩提心,修菩提行,成就佛果为目的与归趣。初发善心笃实修行的,称为菩提萨埵,也就是“菩萨”;修行到了究竟圆满的地步便是“佛”。菩萨与佛,平等地看,本质上看,是一回事。但从修行的过程来说,二者是不即不离的因果关系。佛是因地的菩萨,菩萨到果地便是佛。佛果的无边功德庄严,所依据的菩萨行的圆满成就。凡夫众生的根性各有不同,“大乘佛法”也就因应多种根性,而强调了智慧的增上,信心的增上,或者是慈悲的增上。不同的增上,意思在强调不同的动力,有的人以智慧得发展,有的以信心得发展,有的人则以慈悲得发展。其实佛教徒的修行与进步远不止这三者,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可以通向圆满的佛地。
“大乘佛教”从信仰的对象上说,因为有了对佛陀的神圣化,佛陀不再只是被看作普通的开悟者,而是超越境界的伟大导师。但佛陀的圣化是如何发生的呢?通常我们认为是因为佛弟子们在佛灭以后,仍然不能暂舍地怀念他、追求他、依赖他,因此大乘的佛陀观,只是“佛般涅盘所引起的,佛弟子对佛的永怀念”。也因为如此,“大乘佛法”比起“佛法”来,有更多的信仰与情感的成分。这样,“佛法”中以信为本的方便道,看似简单而普及,其实仍然能够引向深刻的佛法解脱,如像六随念(sadanusmrtaya)这样的修行,便在佛教的实践中进一步发展起来。忏悔、念佛等的实践法一旦同菩萨发心、修行、证人等结合起来,也就将佛教中的甚深难行道转化为群众运动,使佛教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以往的三学传统中及时地开出了充满理想而又能普及的“大乘佛法”。
世尊涅盘入寂了,引起佛弟子无限的怀念。部分佛弟子的怀念方式,向着形而上的、理想化的方面发展,引出了“大乘佛法”的新境界。涅盘,如果只看到它的清净解脱的一面,它仍然只是超脱了无休止的生死流转,就此点言,佛陀与声闻弟子并没有差别。涅盘是生死苦的止息,不生不灭,不可言传。但如果人们内有的精神需求又不能放弃对它的明确了解,这就不免会引起众多的种种解说,从形而上学的角度,大乘佛教对于涅盘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繁复讨论。其“有”、“无”的本质解说,固然是世俗的,但其根本的指向则完全是出世的。这种理论兴趣,正好说明了大乘佛教对于以往的原始佛教、部派佛教的超越。就世俗界言,涅盘也可以说是有的,实有的,但它还不能当作人们观念习惯中所执的人天那样的个体。对一般人的世间心识来说,涅盘了的佛(与阿罗汉),不再与世间相关,除传诵中的法与律外仅留佛的遗体一一舍利,为人供养作福,是不能满足人心需要的。但也就由于这样,涅盘了的佛(与阿罗汉),不是佛弟子祈求的对象,不会附上迷妄的神教行为,“佛法”仍然保持了理性的宗教新形象。
佛法甚深,这样的涅盘,连阐陀(Chanda)都难以信受①,何况佛涅盘后的一般信众呢!不能满足人心,在对佛的怀念中,大众部等以为:“一切如来无有漏法,……如来色身实无边际,如来威力亦无边际,诸佛寿量亦无边际”②。佛的涅盘,不只是寂灭,可说“超脱一切而不离一切”,永远的(大慈大悲)利益众生。方广部说:释迦佛住兜率天成佛,现生人间的是化身③。后来大乘经进一步的说:“住色究竟天,……于彼成正觉”④,那是与印度教的最高神一一大自在天同一住处了。
圣化了的世尊寿命,当然不同与世俗界中的说法或看法。大乘经中或说佛寿有“七百阿僧只劫”;或说“我成佛以来,甚大久远,寿命无量阿僧只劫,常住不灭”⑤。起初,大乘经还以阿罗汉的涅盘,比喻菩萨的自证,也有“同人无余涅盘而灭度之”的经说。按印顺法师的说法,阿罗汉的涅盘,称上是真正的涅盘,而只是佛的方便化导而已。
佛的圣化以其真如乎常人的想像为标识。圣化了的佛陀当然不可思议。佛智不可思议,佛的涅盘不可思议,这就只能以信心来领受;不能生信心,也就谈不上佛法信受。以往佛经中说“七佛”,原只是随顺世间(七世)说。按大乘的标准,任何解脱生死,功行圆满的菩萨都是佛。所以过去已成就的佛无量无数。现在与未来的佛,理论上讲也是无量无数!“佛法”没有说到现在还有其它的佛名;大众部却说十方世界有佛⑥。佛说世界无量,众生无数;与世尊同时,十方世界有多佛出世,应该是合理的。他方世界不一定是清净庄严的,但大乘仅时间,还有空间,过去现在未来有无量佛,十方世界也有无量佛。佛经所说的他方世界,似乎总是比我们这个世界好些。这个世界的佛一一世尊已涅盘了,而此世界又这么不理想,以信为先的大乘佛子,渐从现实人间而倾向理想的他方。菩萨与菩萨道,是从“譬喻”、“本生”等来的。世尊在过去生中,曾经历长期的修行,被称为菩萨,意思是求“觉”的“众生”。从“本生”等所传说的菩萨行,一般归纳为:修六波罗蜜,四 ,经历十地而后成佛。菩萨自己还没有解脱,修种种的难行苦行,主要为了利人,不惜牺牲一切,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依大乘法说:菩萨要广集福德与智慧资粮,“五事具足”,才能得无生法忍,与阿罗汉的涅盘相等。但菩萨的广大悲愿,不入涅盘,“留惑润生”,愿意在长期的生死中,度脱苦难的众生。这种不急于自求解脱,伟大的利他精神,在世间人心中,当然是无限的尊重赞叹。“见贤思齐”,学菩萨而求成佛的“大乘佛法”,为佛弟子所原意信受奉行,这是一项最有意义的重要因素(当然还有其它原因)。菩萨的大行一一波罗蜜行,主要是以慧一一般若prajna为先导的。大乘经所说甚深智与广大行,是继承“佛法”的甚深行。如‘般若经’所说:得无生法忍的不退转阿昆跋致(avinivartaniya)菩萨,都是依人身进修而悟人的⑦。得无生忍以上的,是大菩萨(俗称“法身大士”),以方便力,现种种身,利济众生,那就不是常人的境界,成为大乘佛弟子的信仰对象。从初发心到法身大士,没有僧伽组织,却成为菩萨僧,比起四向、四果的圣僧,及一般出家众,似乎要伟大得多。“大乘佛法”兴起,佛与菩萨的伟大庄严,存在于现实人间,更多的存在于信念理想之中。从此,代表“佛法”的现实僧伽一一出家众,虽依旧的游化人间,还是“归依僧”,而不再重视四向、四果的圣僧,更不要说人间凡僧了。如大宝积经(一九)“郁伽长者会”(大正一一·四七三上)说:
“菩萨见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及与凡夫:若见声闻乘,皆悉敬顺,速起承迎,好浯善音,右绕彼人。应当如是思念:我等得无上正真道时,为成声闻功德利故而演说法,虽生恭敬,心不住中。长者!是名在家菩萨归依于僧”。
“若有未定人声闻乘,劝令发于一切智心;若以财 ,若以法 ;依于不退菩萨之僧,不依声闻僧;求声闻德,心不住中。长者!是名在家菩萨成就四法,归依于僧”。“以此布施,回向无上道,是名归依僧”。
大乘佛教界,尽管照样的说声闻法(原始的“佛法”),照样的供养一般出家众,而其实重心已经有了转移。佛已经取得了无上的地位,远远超出了僧伽的僧宝。不仅如此,世尊为出家者和乐共处而制立的僧律,也随时代的变化和僧伽地位的变化而不再像以往那样。僧律的变化虽不明显,但通过日常的修习制度和生活制度的修正与变化,可以看出并不是一切僧律一切条款都受到大乘行者的尊重和一丝不苟的实行。不仅念佛一一念过去佛、念他方佛,念菩萨一一都可以获致功德。只要发心正,只要懂得究竟无别,就是专注地以人、或天或魔为思念对象,甚至以鬼畜或六道中任何一道为思念对象,都可以得到如同念僧伽一样的功德。佛法的修行功德具有了更为广阔的道路。
注释:
①“相应部’(二二)‘蕴相应’(南传一四.二0八一一二一0)。‘杂阿含经’卷—0(大正二·六六中一—下)。
②‘异部宗轮论’(大正四九·—五中一一下)。
③‘论事’(南传五八.三三七)。
④‘大乘入楞伽经’卷六(大正一六·六二五下)。‘华严经’“十地品”也有此义。
⑤‘首楞严三昧经’卷下(大正一五·六四四下一一六四五上)。‘妙法莲华经’卷五(大正九四二下)。
⑥参阅拙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三章(一五五一一—五六)。
⑦“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六(大正八·五六四上一一五六五下)。

四川放生黄历,四川放生乌龟回头有福报,怎样夸放生的人

寺庙放生池可以捞鱼吗

四川怎样夸放生的人,放生乌龟回头有福报,乌龟什么时候放生比较好的内容,请继续关注。


参考资料

标签: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