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发心念慈 > 放生功德 > >

牛蛙放生到哪里合适,放生

来源:未知   作者:不详   发布时间:2022-11-24 03:54   点击:615次
摘要:而且放生一定要放有活力的东西,那条鱼快要死了你都买来放生,不用你放它都会死了,所以买一些有活力的放。可是,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当一种愿望实现以后,他们还会绞尽脑汁

修《地藏经》,如果与地藏菩萨的大道相应,就不仅求自己解脱,还希求众生都能解脱。这就涉及到一个发心的问题,比如把诵《地藏经》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还比如说去放生,这都很好。

道场很主张大家做几件事:第一件事多放生;第二件事多闻法,闻正法,闻了正法你才有智慧,有智慧你才会超出生死轮回。通过多放生可以得到我们想求的财富自在、智慧、健康长寿。所以我们不妨多一点放生,这个是非常好的事。为什么呢?我们放生要拿钱出来买,这个是财布施。财布施是因,财富自在就是果。

放生一定要对着众生念《放生仪轨》,这就种了一个解脱的种子在里面。众生闻了法之后它第二世就有机会转人身,得到解脱,很重要。这是法布施,法布施是因,智慧就是果。

你千万不可以说:哪个法师说我身体不好,我要放三十万条生命,赶快去菜市场买,倒下河就算了,这样就搞错了。一定要对着它念《放生仪轨》,而且要如法地念,不可以法师在大殿念《放生仪轨》,那些放生的东西摆在很远的地方,这个作用就差很远了。一定要给众生闻到佛法,这样才是。你不要以为畜生道它不懂,你给它八识田种下种子,它就有机会解脱。

有一位法师他出家之后,《妙法莲华经》前半部他看一遍就可以背得出来,后半部他读了三年都背不到。他就问他的师父:怎么会这样呢?

他师父入定观察告诉他:你前世是一头牛,住在这间寺院的山脚下。有一天,农历的六月六,法师就将藏经阁的经书全部拿出来晒太阳,怕给虫蛀了。刚好那头牛冲进这间寺院,它看到好多经书,就闻经书,那头牛刚好闻的是《妙法莲华经》。而且很巧刚好有一阵风吹过来,书一页页地翻过去,刚刚翻了一半,它就闻到一半,主人来将那头牛拉走了。

那头牛以此福德因缘就死了,脱离了畜生道以后它就投胎为人,而且有这个机缘,今生他就出家。而且他前生用牛鼻闻了一下前半部分,今生他看一遍就可以背出来,后半部分他就读来读去都不记得。所以这个是很重要的,你种小小的因就有很大的果报。所以放生的时候帮它们种这个小小的因,一定要祈求:希望它们快速地脱离畜生道,可以快速地得人身,闻正法,得解脱。这样对着它们念就好了。这是法布施。

一定要买那些如果我们不买来放,别人就拿来杀的众生,这样放生是最有效果的。因为贪生畏死,一切众生都是这样的,如果它差不多要死,我们将它买来放了,这个是无畏布施。无畏布施是因,健康长寿就是果,所以要如法放生。但是一定要注意,如法放生很重要的。

道场不太主大家放鸟,为什么?现在的人为了赚钱,做生意不顾一切,那些鸟从哪里来的?有两种来源:一种是人工养的,这些放出去就死了,你不是放生而是放死。一种是去到湖南、广西那些地方,拿一个很大的网,到晚上罩住整片树林,然后拿着手电筒周围照,那些鸟都很惊慌,飞飞飞,一网就打尽了。之后就运回广州,广州又送回东莞,在路途中间,为了你放一只它就死了三只,这样就没那么好了。因此不太主张别人放鸟,除非你见到别人刚好抓到一只鸟,马上把它买来放掉,这样就好,所以不要注重表面形式上的东西。

而且放生一定要放有活力的东西,那条鱼快要死了你都买来放生,不用你放它都会死了,所以买一些有活力的放。而且最好没有什么分别心,你去到市场,见到什么就买什么,这样就比较如法。

另外一个方面,要放在一定是适合它生存的环境。如果将淡水鱼倒进海里它就会死;将山龟放进水里它也会死;水龟放在山里它也会死。乌龟很怕蚊子咬,蚊子和龟是天敌,蚊子咬龟一口,这个龟马上就会死;同样龟死后磨成粉,你拿火柴点燃一点点,那些蚊子就全部跑光了。所以一定要放在适应它生存的环境。

好像东莞的东江河,全都是用石头砌起来,砌得很整齐,你买一点黄鳝鱼去放,好不好呢?这个东江河的河底很深,边边全部都看不到底泥,它不可能钻得很深,放下去它就会死了。这样就不好了,一定要河两边有土,它可以有地方钻,这样就好,适应它生存的环境。

说这些,就是提醒地藏道场的道友,地藏法门是心地法门,我们要改运,要成佛,都要靠地藏菩萨的加持力,也就是他力。而恶道众生得解脱,也要靠他力,这个他力,不仅是诸佛菩萨的救度,还要靠佛弟子们布施的福德因缘。

南无本尊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平淡是最好的生活


平淡是最好的生活

一个人从小到大常常有很多欲望,为了实现这些欲望,他们常常会想尽各种办法,动用种种可以利用的手段。可是,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当一种愿望实现以后,他们还会绞尽脑汁去追求另外的目标。其实,当这些整天为了自己的欲望奔忙的人,停下来反观自心的时候,他才发现平淡的生活才是最好的生活。

牛蛙放生到哪里合适,放生


佛教中有一则扫地和尚的故事,说的是在一座县城里,有一位老和尚,每天早上天蒙蒙亮的时候,就开始扫地,从寺内扫到寺外,从大街扫到城外,一直扫到离城二三里远。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小城里的年轻人,从小就看见这个老和尚在扫地。老和尚虽然很老很老了,就像一株古老的松树,不见它再抽枝发芽,可也不见衰老。


有一天,老和尚坐在蒲团上,安然圆寂了,可小城里的人谁也不知道他活了多少岁月。过了若干年,一位长者走过城外的一座小桥,见桥上镌着字,字迹大都磨损,长者仔细辨认,才知道石上镌着的正是那位老和尚的传记。根据老和尚遗留的戒牒推算,他活了137岁。

河蟹放生到水库里能存活吗


当时有一位将军在这小城里扎营时,突然起意要放下屠刀,恳求老和尚收他为佛门弟子。这位将军丢下了他的部下,拿着扫把,跟在老和尚身后扫地。老和尚心中自是了然,向他唱了一首偈:


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


人人都把心地扫,世上无处不净地。


不管这则故事是否属实,从故事中却能使人悟出,平淡对人心清净的重要。


现代人也许会讥笑这位老和尚除了扫地、扫地,还是扫地,生活太平淡,太清苦,太寂寞,太没出息。其实这位老和尚就是在这平淡中,给小城扫出了一片净土,为自己扫出了心中的清净,扫出了137岁的高寿,谁能说这平淡不是人生智慧的提炼?


法国杰出的启蒙哲学家卢梭认为现代人的物欲太盛,他说:“十岁时被点心、二十岁时被恋人、三十岁时被快乐、四十岁时被野心、五十岁时被贪婪所俘虏。人到什么时候才能追求睿智呢?”


人生在世,不可能没有欲望。除了生存的欲望之外,人还有各种各样的欲望。欲望在一定程度上是促进社会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动力。可是,欲望是无止境的,尤其是现代社会,物欲更具诱惑力,如果管不住自己的欲望,随心所欲,就必然会带来痛苦和不幸。


报上刊登过一位作者介绍他同学的故事。他说他的同学现在是某公司的总经理,但在这位同学的名片上却称自己是“自由人”,作者不解,就问他的同学何故要给自己加上这么个头衔?他的同学说:“我现在离了婚,无牵无挂,在公司里我说了算,在外面也可以随心所欲。”话音还未落,同学包里的手机响了,他就掏出手机听了一会儿,接着脸色骤然起了变化,匆匆向作者告辞说:“有人把我告了,我得马上到工商局去一趟。”


一个人自由不自由,不在于随心所欲,而在于能时时顺心尽意。这位作者的同学,虽然是个经理,且也小有权势,认为自己处处可以随心所欲,但是这一切并不等于真正的自由。我想,别人告他,除了诬陷之外,八成还可能与他自己的随心所欲有关。哲人说:“人的自由并不仅仅在于做他愿意做的事,而在于永远做他不愿做的事。”这句话旨在提醒人们,任何自由都是有限度的,有规则的。有了行为的不自由,才能获得精神上的真正自由。而精神自由的人,大多能慎物节缘,自甘平淡,保持一种宁静超然的心境。做起事来才会不慌不忙,不躁不乱,井然有序。面对外界的各种变化自然也就不惊不惧,不愠不怒,不暴不恼。而在物质的利诱面前也心不动手不痒。没有小肚鸡肠带来的烦恼,没有功名利禄的拖累,活得轻松,过得自在。白天知足常乐,夜里睡觉安宁,走路感觉踏实,蓦然回首时也没有遗憾。心灵常处于一种稳定、平衡、有规律的正常状态。这才是心灵的最大舒展。


我们再看看那些拒绝平淡者。他们管不住自己的物欲,有的掉了脑袋,有的当了囚犯,有的虽然侥幸没有被检举揭发出来,但整天提心吊胆,如同惊弓之鸟,稍有风吹草动就惶惶不可度日,那颗心早就无从谈起自由与否了。


一个人能有一颗淡泊的心,不为名利所累,不为世俗所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并不是件很容易就能做到的事情。这需要树立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名利、地位等身外之物要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洒脱态度,这样才能使自己“君子坦荡荡”,而不会陷于“小人常戚戚”之境地。

在追名逐利惟恐不及的现代社会里,不要小瞧这不起眼的平淡心态,它能于利不趋,于色不近,于失不馁,于得不骄。它还会帮助你抗拒物欲的诱惑,帮你事业有成。有了它,你才会彻悟人生的真谛,进入宁静高远的生命境界。


参考资料

标签: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