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发心念慈 > 放生动物 > >

澳门哪里适合放生鱼

来源:未知   作者:不详   发布时间:2023-03-29 12:07   点击:463次
摘要:相关视频在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期间,本站记者对来自佛光山、现任西来大学宗教系主任的依法法师就如何在西方国家推进佛教文化等问题进行了采访,内容如下:记者:您多年来一直

相关视频

在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期间,本站记者对来自佛光山、现任西来大学宗教系主任的依法法师就如何在西方国家推进佛教文化等问题进行了采访,内容如下:

澳门哪里适合放生鱼

记者:您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佛教世界化,编译了很多佛教文化方面的书,让西方人来了解佛教的精髓,我想请您介绍一下佛光山在西方国家推动佛教有哪些比较好的模式,还有您个人的经验,有哪些可以介绍给我们?

依法法师:我想从我个人的经验谈起。我年轻的时候,听别人说佛教就是迷信,所以很多年轻人不去信佛教,都跑去信基督教,他们以为信基督教很时尚。而我在30年前就到佛光山出家,承蒙星云大师的栽培,得以到美国念书,在耶鲁大学拿了博士学位,我觉得我可以用英文在佛教文化跟美国文化之间搭一个桥梁,所以这些年来我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把佛教的种子播种在西方的土壤上,同时还把西方国家一些想学佛的人带到东方,像今天我带的一批人都是西方人,我希望他们能到中国切身感受一下佛教的氛围。同时也想让大陆的一些追求时尚的年轻人看一看,原来西方人的年轻人也学佛教,从而对他们能有一个好的导向。我们现在大概有三、四百位学生,分布在耶鲁、哈佛、哥伦比亚大学,这样我们就有了400颗种子播种在了西方的土壤里。我目前已经翻译的有《心经》、《金刚经》、《阿弥陀经》,还有《地藏经》、《孝经》的结集、《芋兰盆经》、《父母恩重难报经》、《首罗比丘经》等。我觉得把佛经翻译成英文是非常重要的工作,第一个原因是西方人要学佛,他需要有一个经典的根据;第二个因为我们中国的年轻人学会怎么用英文来表达佛法也非常重要。

记者:您们在翻译的过程中,是否会根据不同需求的读者来设计不同的版本?

依法法师:我们翻译过程中会兼顾修行者和学者。像《首罗比丘经》特别长,我们当初在设计的时候,采用的是中英文对照,但是它有一些注解,这些注解对学者来讲非常有用,而对念佛、修行的人来讲,他们不需要那么多学术的东西,所以他们不一定会读那些注解,可是学者需要,所以我就把它分开印,学者需要的时候他可以拿另外一本来读。我对自己的定位是一个能让东西方相互交流的桥梁,如何把佛教介绍到西方去,又如何让西方人了解中国大陆极其丰富的佛教资源,这项工作我一辈子也做不完。所以我最重要的工作其实就是播种,让更多的人成为桥梁。

记者:我们佛教在线()宗旨是“让佛教走向世界 让世界了解佛教”,我们专门开设了英文频道,向西方国家介绍佛教文化,我们的愿望与您一样,希望能为东西方在佛教文化交流方面架起一座桥梁。

我刚才采访的那个“洋”教授,应该比较具有代表性,他说是因为工作的原因了解到了佛教,从而慢慢喜欢上了佛教。现在他与他的太太不仅皈依了佛教,而且受了五戒。您觉得通过什么途径和方式向西方人介绍佛教是比较有效的?

依法法师:我觉得从目前来讲,西洋人比较适合以禅学为前期引导。一个西洋人,看不懂中文,也不会唱诵,你现在让他到佛门来,参加我们的唱诵就比较难。要向他们介绍佛教,我觉得,第一个要从禅学入门,第二个从心理学、科学入门。还有一点就是他们比较注重个人,他们不习惯在一个很大的组织里面,不愿意你让他往东他就往东,让他往西他就往西。比如说他要打坐,就会按照他自己的时间表来安排打坐,而不喜欢与许多人在同一时间去打坐,这是我在美国这几年来所了解到的。我还要强调的一点就是我们不要因为文化和语言上的隔阂,就对洋人有所怀疑说“你真的懂得佛教吗?”佛陀讲众生都有佛性,对佛教,对真理的了解都是一样的,洋人一点也不会输给中国人。在这一点上,我们自己首先不要有分别心。

记者:除了禅修之外,像少林寺他们以武术的形式弘扬佛教可取吗?

依法法师:武术我觉得对西方人来讲非常好,但一定要慢慢深入。比如你今天教他们打太极拳,练气功,然后慢慢引导他打禅坐,而且禅坐不是只把眼睛闭起来坐在那里。我们不要仅仅停留在教他们练武的阶段,还要把他们引进来,让他们最终真正了解到佛教的精髓。

依法法师简介:依法法师,毕业于台湾大学法律系,夏威夷比较哲学硕士,耶鲁大学宗教博士。曾在柏克莱、哈佛、皮斯顿等大学担任访问教授,也在加拿大McGill大学担任过客座教授,现任西来大学宗教系主任。

悯念众生的难处!

有一部经叫作《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经中说到:“见他得利,心不欢喜;障他得利,为作留难;见他行施,无随喜心。”这样的话就会让自己的资生受用以及威势不好,为什么呢?因为佛告诉我们,这个法界完全是相应的。如果你看到别人得到好处,可是你心里面总是摆了一个不随喜的心,心里面偷偷摆起一张臭脸,甚至看到他想要得到好处的时候,想办法去阻挠他、想办法作梗,让他处处都没有办法得到这利益,或是得到利益会予以减损。而自己反而说这样的话:“我是在让他经历一些苦处,让他不要在生死中那么样的缠缚。”可是佛说这样是错的,因为这样作的话,众生他的资财、他的资生势力,就会因为这样而减少。甚至有的人他布施的时候,如果说有人还不愿意看到他布施而生起随喜的心,这样的情况下,就会让自己的未来生就会障道。障道的因缘所产生的就是因为当初心不随喜,而在后世所成就的果报,就是资生会非常困难,生活上会种种的障碍。如果菩萨在生活上产生这样障碍,就不容易可以持续这三大阿僧祇劫的佛菩提道。

而且在这部经里面又有提到:“于诸众生,起嫉妬心;见他得利,心生恼热;见他失利,其心欢喜。”所以这样的话,果报在势力上你就会减损,你的威德就会减损等等。因为一切的众生,他所作的就是过去的因以及结今世的果。那菩萨在于世间一样是如此,如果我们心和众生并没有共同心,并没有想要同事、利行,而反而是人家得到好处,心里面生起很大的恼热,心里面产生很大的痛苦、产生嫉妒;然后看到别人没有得到好处的时候,反而心里面高兴。不管这些心行是多么微细,对于自己都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后果;乃至于看到别人名誉遭受到迫害,然后心里面非常的高兴,产生欢愉的心情。如是者就是对于佛法并不了解,因为佛法告诉我们不应当执取利益,不应当见到利益就在那边作缠缚;可是并没有要我们看到一切众生,缠缚在这些名利之中的时候,要作各种的损害想。如此的菩萨,这样不会和众生心来相应,即使是你想为他说生死的一切痛苦,与生死的一切的责难;但他发现实际上,你对他许许多多的都是不赞成的,对他所得到的好处都是不赞成的,乃至于对他所得到的名誉是痛恨的、或是嫉妒的、或是厌恶的,所以这样他就不会来跟你亲近。

所以菩萨第一波罗蜜在前,首先说布施,你要透过这样布施的情怀来悯念众生的难处,因为众生对于一切的所有法,他并不是很明了。可他只知道说他这一生生活上很困难,即使是不困难的,他一样有种种的烦恼。因此菩萨要能够随喜大众的一切利益、一切的功德,不至于自己产生了种种的烦恼。当别人得到好处的时候,我们就替他鼓鼓掌、替他欢喜,也想说将来他如果有因缘的话,我就来说一些佛法,让他不至于感觉到困扰。那如果看到一些没有威势的人、贫贱的人,心里面不应当来轻贱他,不应该想说:他就是没有做什么好事,他就是过去生不努力修集福德,所以今生才会这样如此如此。而在想的过程中,并不是来悯念众生,而是比较刻薄的心理,透过这样的心理的积聚,菩萨就会有种种的口业的产生,这口业的语言并不是一定要透过嘴巴来说出来,而是在这过程中产生了种种你难以思议的一些法。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不应当来跟众生作留难,因为众生对于一切诸法他难以领略,所以他不会想要远离这一切诸法,他根本不可能知道诸法的体性是苦空无常无我,所以菩萨应当自身自修自己应当作的功德处。虽然众生的功德处,他是有为的功德,他甚至也没有想过自己应当如何来修学佛法、亲近三宝,但是菩萨应当作为众生的模范,不应当在这个地方跟众生来斤斤计较,应当想自己可以脱离生死苦海这是必然的。《法华经》上面有说:乃至于一合掌,就是说只要你对三宝道场,在三宝道场里面能够对佛世尊来合掌,不管是真像----真像就是说你亲身遇到佛,乃至于铜雕,乃至于木刻的这个佛像都算。只要你合掌,即使是说你的心没有非常的虔诚,以散漫心来合掌,这样都能建立不可思议的功德。所以菩萨不应当来执着自己到底有没有在世间得到所有的名利,甚至在想说我应该是不是要广求多求;而应当想:我们在这个世间,一切都有佛菩萨替我们安排。然后只要在这个地方能够安住,安住在这些种种利益他人的法中、种种随顺他人法中、种种随众生同事利行的法中,这样就已经是很难得了。

这个世界就叫娑婆世界,就是因为有菩萨安住于此处,所以我们应当作为众生的真正的楷模,让众生了解到说应当亲近于三宝,应当念佛、念法、念僧。所以菩萨不应该远离第一义谛法,遇到第一义谛的时候,不明白不了解,应当来想说:我应当再去找哪一位善友?哪一位善知识?他可以为我来开晓这个道理。而不应该是自己蒙着头,自己硬要思惟,可是却没有办法了解;因为自己从来没有在第一义谛法而有所入门。然后对自己也应当去作简择,自己在这生死法中,是不是有许许多多的缠缚自己心性的烦恼?这些烦恼是因为业障所产生?还是报障所产生?为什么自己要在这个过程中,继续来产生这烦恼呢?如是烦恼连结到自己的自身障碍,这样就变成三障具足。所以菩萨在这过程中应当来想:我应当在受了这个如来藏所生起的种种业报、果报之后,应当也是随顺;乃至一切众生他们也是由自己的如来藏,所出生的一切诸法,所以我应当也是随顺。菩萨不逆世间的因果,而能随顺世间的因果;不至于想要恼害众生,而能够慢慢伺机能够调伏,善调伏众生的心念,也善调伏自己的心念;不至于当一切众生,得到欢喜的时候,自己反而作逆害想,乃至于作不如理作意之想,乃至于产生种种世间所说的嫉妒种种之行。所以菩萨应当于这地方,深自地反省自己的心行,如是可以避免生死中种种的痛苦,不至于在一个世界里面无法长住、久住、安住,应当于世间一切法,都能够作种种的调伏。

------《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一)》 第036集 更有四事来求菩提 郭正益老师


参考资料

标签: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