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发心念慈 > 放生仪轨 > >

小麻雀放生

来源:未知   作者:不详   发布时间:2023-04-10 12:26   点击:145次
摘要:《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认为,人的精神活动与四时的节律变化密切相关,要使情志应四时,必须主动地按季节进行调摄。情志应四时 人的精神活动要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情志应四

  核心提示:中医预防疾病的重点是养生,又称为养性、摄生、治未病。预防的目的是以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防病延年。

  养生的内容很多,如饮食、起居、情志、练功等。但都必须要“和于阴阳,调于四时”,使人体生理节律彼此协调,并与外环境的节律同步。《四时调摄笺》说:“人能顺此调摄,神药频餐,助以导引之功,慎以宜忌之要,无竟无营,与时消息,则疾病可远,寿命可延。”说明了养生应四时的重要性。

  起居应四时

  日常生活中的作息要顺应自然界的昼夜晨昏和春夏秋冬的变化规律,并要持之以恒。传统养生学认为“精、气、神”为人生三宝,神为生命的主宰,能够反映人体的脏腑功能和体现生命的活力,故“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人们起居有常,作息合理,就能保养人的精神,使人精力充沛,神采奕奕。所以清代名医张隐庵称:“起居有常,养其神也”。长期起居无常,作息失度,会使人精神萎靡,呆滞无神。一日的起居有常是指人体应按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则安排每天的作息时间。一日之内随着昼夜晨昏阴阳消长的变化,人体的阴阳气血也进行相应的调节而与之相适应。人体的阳气在白天运行于外,推动着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进行各种机能活动。夜晚人体的阳气内敛而趋向于里,则有利于机体休息以便恢复精力。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人体内的生物钟与自然界的昼夜规律相符,按照体内生物钟的规律而作息,有利于机体的健康;一年四季具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特点,生物体也相应具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人体在四季气候条件下生活,也应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而适当调节自己的起居规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养老奉亲书》也指出:“夏月暑地热,若檐下过道,穿隙破窗,皆不可乘凉以防贼风中人。”以上充分强调了起居要应四时的重要性。

小麻雀放生

  饮食应四时

  不仅一日中饮食要定时、定量,还要根据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调配饮食。《内经》要求要“饮食有节”,如果“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等不良生活习惯,便会导致“半百而衰”的结果。四时饮食不节还会导致很多疾病,如“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膏梁厚味,足生大丁”、“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等论述。《灵枢·师传》又说,饮食要:“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张仲景也说:“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说明饮食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四时气候的变化情况,食物的性味等加以选择调配,才有益于人体的健康。一日中饮食有一定的要求,《三元参赞延寿书》说:“夜半之食宜戒,审酉前晚食为宜。”一年中的饮食,根据不同季节调配,张仲景说:“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春不食肝者,为肝气旺,脾气败。若肝旺补肝,脾气败尤甚。”唐代孙思邈《千金方》说:“春省酸增甘养脾气,夏省苦增辛养肺气,长夏省甘增咸以养肾气,秋省辛增酸养肝气,冬省咸增苦以养心气。”此外,四时食物的选择还要注意食物寒、热、温、凉四性与脏腑的关系。元代忽思慧在《饮膳正要》说:“春气温宜多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之,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四时食物的选择除了注意食物的性味外,还要根据身体状况,阴阳的偏盛调配食物则更为合理。

  情志应四时

  人的精神活动要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通过四时的调养,才能使精神内守,生气不竭,防止疾病的发生。情志应四时的思想最早见于《内经》,如《灵枢·本神》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论圣人治身之法说:“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惔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说明圣人治身,首先重精神上的恬惔虚无,清静无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认为,人的精神活动与四时的节律变化密切相关,要使情志应四时,必须主动地按季节进行调摄。春三月是生发季节,天地气生,万物荣茂,情志要内守,不能动怒,要有“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的精神状态,思想形体要舒坦自然、放松、活泼、充满生机,以“使志生”;夏三月是繁荣季节,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情志要喜悦,切勿急躁发怒,“若所爱在外”,这样才能精神愉快,情志舒畅,“使志无怒”;秋季三月是天高气爽、宜人季节。但气候渐转干燥,日照减少,气在渐降,尤其深秋之时,草叶枯落,花木凋零,常在一些人心中引起凄凉、垂暮之感,产生忧郁、烦躁等情绪变化。故秋天要求人们要保持神志安宁,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只有“收敛神气”,才能使“志安宁”;冬三月是蛰藏季节,情志更要安静、内蓄,达到“若有私意,若已有得”的精神状态,以“使志若伏若匿”。

  练功应四时

  气功是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的一种自我锻练方法,练功的功法,意念和呼吸都必须应昼夜、四时阴阳的变化。按昼夜的阴阳变化施动,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从子时至巳时为六阳时,从午时至亥时为六阴时。清气为阳时所主,浊气为阴时所主,所以行服气法,宜在六阳时为之。《服气经·秘要口廖》云“凡服气皆取阳时。”阳时服气颇有道理,从现代科学的观点看,服气以平旦之时最为相宜,因为此时空气中的氧气较为充足。在按四季的阴阳变化施功。一年四季,春夏为阳,秋冬为阴。练功应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使阴阳无伤,相生相长。具体说,春夏季节宜炼静功,并行“搅海吞津法”或“存思冰雪法”,以滋阴养阳,使肝气不致内变,心气不致内洞;秋冬季节宜炼动功,并行“闭气发热法”或“存思火热法”,以生阳养阴,使肺气不致焦满,肾气不致浊沉。

观世音菩萨慈祥地笑:“你放心,你的腿不会残废的。”

  一九四六年六月十八日晚上九点,我和同乡张孝祥兄在上海南京路与山西路口步行时,不意驶来一辆风驰电掣的美国军车,把我冲撞到费文元银楼门口。(由山西路口至费文元银楼门口步行也要几分钟)。

  这时,我倒不觉痛苦,已陷入昏迷状态。 第二天一早,才清醒过来,发觉已躺在广慈医院的病床上。 大概撞得麻木的时辰已过,这时,感到全身动弹不得,一动,就痛得难忍。人在最痛苦的时候,总希望快点好,那只有求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保佑吧!我就忍着痛苦,一心默念菩萨圣号,又作意观想菩萨的慈容,手持杨枝洒我甘露,真是不可思议,顿觉痛苦全失。 从十八日晚上送进医院,直至廿四日上午,只照过一次X光,什么药都没有服过,只知腿部是严重骨伤。我想这样住下去,不知哪天才能痊愈?我闹着要出院,院方不肯,因为我意志坚决,院方无法,也只有任着我。 就在廿五日办理出院手续,下午三时,由孝祥兄陪同,搭招商局“江亚轮”,离开上海。次晨五时,抵浙江宁波,遂往老江桥堍向闻名全甬(宁波)之伤科名医陆银华寓求诊。陆先生多次推摩以后说:“你的两腿伤势甚为严重,这要看您祖上的积德,现在,先拿点药去服服看吧!”陆先生这句话深有含义,大意说祖上无德,可能成残废了。 从孝祥兄面上看来,他心里是很难过,但我想,光是难过,无济于病,还是虔念菩萨的圣号才是。 于是,搭八点钟开的甬(宁波)沈(浙江定海县沈家门镇)线的轮船回家,准备继续疗伤,虔诵圣号不辍。 七月初一,为平镇里司湾天封寺之法会,家姐为我赴寺虔求菩萨使伤早愈,并求得一签,尚记得笺文曰:“财中渐渐见分明,花开花谢结子成,宽心且看月中桂,郎君即便见太平。”签中的意思,在月中是大有希望,因此,大家都很高兴。 可是,到了七月十二日,距离十五日只有三天,而我的两足仍然不能移动寸步。 是日午后,由外甥两人把我由睡椅上搀扶起来,面向落伽山合掌发愿:“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求菩萨加被,如弟子不成残废,就终身长斋,决不变心。”发如是愿已,心中甚为坦然。 菩萨慈悲真是有求必应,当天晚上,我在睡梦中,忽觉有人在我双腿上推动,开眼看见自身躺在白天所睡之长藤椅上,对面端坐慈祥庄严的观世音菩萨,他双手正在我腿上缓缓推动,我就含笑问他:“大夫(不称菩萨,而称大夫,这是业障),我的双腿会成残废吗?

  菩萨很慈祥地笑曰:“你放心,不会成残废的。”声音很清脆。这时,发觉这位“大夫”的手很长,坐在对面,能把手伸缩自如,一般人一定要站起来弯腰才能按摩。“大夫”坐在那里也不站起来,更不曾弯腰,在腿上推动时,不知何时,我又睡着了。 回想起当时,错过了机会,没有好好求开示,那位“大夫”一定是观世音菩萨变化所作,菩萨何时回落伽山去了,那更不知道了。 第二天一早,正是十五日,我不知怎的,就轻轻松松地起床,能走路了。我为菩萨慈悲垂愍寻声救苦的感应喜极而泣,我们全家人更不知如何替我高兴。许多人看了这一个感应奇迹的事实,都认为菩萨的慈悲真令人五体投地、膜拜与赞叹。为报菩萨重恩,我乃去天丰寺向观音菩萨再三顶礼,感恩的心真非笔墨所能形容。 自一九四六年至今,历经了三十二个年头。 来台后不久,我终于为报佛菩萨的大恩大德出了家,发心安僧办道,普度众生;如今我虽虚度六十,并不因昔年重伤而影响我的健行。 今特将观音菩萨灵感事实恭记于此,以报菩萨恩德于万一。

  (原文出自:1977年11月30日,《慈云杂志》二卷五期,达航法师)

 


参考资料

标签: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