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发心念慈 > 放生指南 > >

放生什么对孩子学业好_《弘化》2012年第1期(总第71期)生死几层次

来源:未知   作者:不详   发布时间:2022-10-16 09:53   点击:787次
摘要:人死后,如果业力还控制着生死,那么接下来就是另一段生死。一般来说,人们对生死的认知并不像人们说的那样唯物,人死了,灯灭了,生是开始,死是结束。这些更有灵性的动物也

[解决方案]

本文摘自盛宴大师的书《拈花微笑》。如文中有删减,请参考原著。

严大师(1930 ~ 2009),江苏南通人,1949年赴台湾省。他13岁出家,中年留学日本。回到台湾省后,他担任各种职务。并在达摩鼓山创办了《人文社会大学》、《僧伽大学》、《佛教道场》、《七基金会》、《中英文》四种具有国内外禅修、文化、教育、慈善体系的期刊刊物。2009年2月3日逝世,享年80岁。

《拈花微笑》共收录24篇稿件,其中《中国的维摩洁:庞居士》发表于《狮子吼》,《禅的修行与体验》发表于《菩提树》,其余发表于《人生》。

事实上,我们对死亡的业力认识一般只停留在第一层和第二层。如果听到佛陀的说法,就可以进入第三个层次,即“生死场”。

印章《文钞复卓智立居士书三》说:“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普通人,你现在就可以生生死死。如果没有苦难去强求,就很难达到纯真厌恶的真心。生老病死,爱与离,恨与恨,无欲无求,五阴旺,八苦苦。有血性的人永远不会爱上这个世界。但是,如果你是世界上的一个人,你就永远不要放弃你应该做的事情,你要做一个厌世的人。如果你不在这里修德,非但不苦,反而还会自傲,就是说明此器狭小,不能走上天下先贤之路。你要普度众生,共住西天,成就生死至尊道。有这种见识,完全是闻所未闻。”

所以,只有正视死亡,对死亡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处理好生死事件。对于学佛的人来说,千万不要停留在前两个层面。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生老病死才是此生最大的事情。只有生老病死,才有希望自由地生老病死。所谓“生死自由”,就是大菩萨的境界。

大师曹山本纪《语录》记载:有一次,一个和尚问曹珊:“我浑身都是病。请老人家给我治病。”禅师曹珊回答道:“我不请客。”和尚又问:“你为什么不请我?”禅师曹珊说:“我想教你不要求生,不要求死!”

如果在普通人听来,好像禅师很残忍!但是对于修行的人来说,意义重大。现在我把“生与死”的问题分成几个层次:

第一,不知道自己是生是死

第一个层次是“不知死活”。你指的是谁?只不过是愚蠢的,醉生梦死的众生,连“生或死”是什么都不知道!各种众生之间,灵性也有差异。比如灵性更高的动物,如果我们对它们好,它们懂得感谢。对它不好,它就会记仇。我们可以看到,在丰子恺的《护生画集》画中,有一个屠夫要用刀杀一头牛。牛跪下流眼泪3354表示它知道“它要死了”。但不是所有的牛都知道被杀,只有根好的才会知道。

在众生中,有很多低等动物不知道自己是生是死,而稍高等的动物已经知道自己是生是死。因此,我们看到了狗、鸟、鸡、鸭、猴子等。净土宗《往生传》里。这些更有灵性的动物也会死在净土,但不代表所有动物都懂得“生死”。

有没有不知道生与死的人类?是的,但不是一辈子,而是有时候。例如,台湾省公安机关最近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打黑除恶”扫黑行动,各种团伙的黑社会组织头目相继落网。让我们看看那些人。他们不知道自己杀来杀去的人,挥舞刀枪,奋不顾身的战斗,掠夺的时候有多痛苦,有多惨!他们杀人如踩死蚂蚁;我不管一旦被公安机关抓了会怎么样。有这种心态的人,是没有“生死”界限的。一旦被抓,被定罪,死前同样怕死,但又后悔。

从生理学上讲,生老病死是自然现象;从佛教的角度来说,死是一个因缘的结束,又是另一个因缘的开始,这是必然的现象。

第二,死亡。

第二个层次是“怕死”。“贪生怕死”是个好现象!人若贪图生命,便会顾惜自己的生命;因为怕死,我会好好保重身体。为了生存,人类在克服各种困难的过程中,发挥了智慧和人性的光辉。因为互助,推动了社会进步,因为相互交流,出现了语言和文明,使人类生活更加丰富和安全。所以“贪死”是给人带来文明和文化的动力。

不过司马迁《报任安书》有句话:“人皆有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了很多人的安全,冒着自己的麻烦,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叫“仁义”;也正是从对死亡的恐惧中,显露出人性的升华。修行菩萨道的人,往往以生命换取众生的幸福;只有肯定生命的价值,才能看到舍己救人这一行为的崇高和伟大。

第三,生与死

第三个层次是“生老病死”。首先我们要明白,按照佛陀的说法,众生都是无限的生与死。不幸的是,虽然因果报应无处不在,但我们记不起过去。不生不死,无论是谁,除了与行业同生共死,没有独立的能力。我不知道我的生命从哪里来,我不知道我死了要去哪里,我不知道我在这世上是什么,我也不知道我在来世是什么。除非能斩断生死之流,否则业障可以追溯到最开始,等我熟悉了再报。谁知道下辈子我会看到什么脸?

以仁厚而死,虽有功德,可生或成神。然而,你仍将置身于无边的生死之海。或者说,有很多人不懂佛法,不知道一切因缘而生的佛法都是无常的。所以,为了活得更久,或者尽量不死,世界上有一些长生不老的方法和传说。比如在印度的古老传说中,有所谓的“甘露”,喝了不会死。

放生什么对孩子学业好_《弘化》2012年第1期(总第71期)生死几层次

书中道的神奇之处,无非是一些医疗卫生、理气按摩强身健体的方法;永生是一个神话,而不是事实。佛祖的生死不叫长生,生死与我无关。

只要我们有身体,就没有办法离开生死;执着这个心的身体,把这个身体错当成我,这叫生死法则;同时,交心也是生死之法。只要坚持,用心去攀登,就摆脱不了生死。

虽然外在环境是生死之因,但内心的内在环境也是生死之因;执着物欲是生死之因,执着开悟也是。所以普通人怕生怕死,要从生死中寻求解脱,有志于涅槃;不过,虽然是学佛的初级阶段,怕受三界之苦的说法并不成立,但还是有一些选择的。所以林佶的赵辉禅师说:“修成者皆生死。”也就是说,就像《心经》说的“没有智慧就没有收获。”“因为没有收获,菩萨.....................所以,如果你厌倦了离开生死,修行以证果,你就离开生死;从生死分割,则出三界,证小乘果;生死之变,将证佛大涅槃。

第四,生死自在

第四级是“生死自由”。一般来说,人们对生死的认知并不像人们说的那样唯物,人死了,灯灭了,生是开始,死是结束。就好比说灵魂不变,以为生命是灵魂转世,人死是因为灵魂离开了肉体;生如蜗牛壳,死如放下担子。前一种佛教叫“灭论”,后一种佛教叫“共论”,两者都是邪见,同样不真实。否则灭虫者必死无疑,他在有生之年不再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共同理论

其实“命”是过去无始造业的结果;如果不是大恶大善,一个人的寿命和吉凶,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大致决定了。在生存期间,是被前代的业力所牵引;人死后,如果业力还控制着生死,那么接下来就是另一段生死。由此,佛教称之为“业轮六大司”。六道,不必再投胎;在同一个人身上,你无法认识或认出过去的亲人和朋友。所以,死亡绝对不是解脱,而是另一种因缘的开始。

即使有些人一生积德,死后成了有福的鬼神,也暂时不会受苦;在他生命的尽头,他仍然活着,也死了。在更深的层次上,大乘圣人通过三界而活在涅槃中,虽然不再生死,但他仍然抓住生死不放。不生不死,得不到极大的解脱。只有不被因缘拖入生死,不以生死为实而不入生死,才是大涅槃、大解脱的“生死自由”。

佛化入世间,而出现在世间的人,都有暂时出现的“化身”;有胎儿的“化身”,是阶级的化身,没有错。他们的化身依然存在,但对生死不苦不乐。所以有很多大德、高僧、大修修行者,可以独立生死,不畏生死,在生死之间自由穿梭。


参考资料

标签: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