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发心念慈 > 佛法无边 > >

禅修界盛事:九十四年住持圆满日,导师亲授禅修秘籍

来源:未知   作者:不详   发布时间:2024-04-24 09:14   点击:625次
摘要:我们在修行中要耐得住寂寞,当我们把这颗心修炼到寂静时,就是菩提,就是涅槃。当一个人开悟了,真正明白了,这颗心时时刻刻都存在,没有妄念,念头清明,一切由自己做主,心

住持禅安禅师九十四年圆寂日大师开示

(I)

佛法的根本就是这个心,所以佛法就是心法,千经万论都是指当下的这个心。平时,你动的时候,这个心就跟着你动;你不动的时候,你静的时候,你就昏昏沉沉,打妄想,也不知道你这个心到哪里去了。只有在禅定中,我才彻底认识到,此心放下万缘,收摄心念,行住坐卧都是 "此",听法的 "此 "就是我自己。从小到大,从老到死,每一个过程、每一年、每一小时、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变化,唯有这念心不生不灭、不去不来、不垢不净,这就是真我。从这个地方认识到这颗心,就能不辜负自己此生修道的期望。

明白了这个道理,古人称之为 "悟",悟了才能修行;不悟,根本不知道道在哪里,佛在哪里,心在哪里。悟了这个心,才知道这个心虽然是本心,但里面有很多昏沉、烦恼、无明,所以要多努力、多修行,不是开悟了就可以了。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就以为自己可能是菩萨转世,或者是大善知识。开悟之后,才知道用功不容易,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就是执着于佛法。所以古德说:"未悟尚可,悟后更难"。不悟此心,便以为自己修行不差,修得福慧双修,犹如菩萨一般。"开悟之后,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觉悟和合世俗谛,济度众生,万能万物皆空,不执空不执有,明心见性,做自己思想的主人,在这一念心中不断地升华、净化,动静不变,顺逆不变。相信大家经过这七天的沉思,总会对自己有一定的了解。在这七天里,你是否能坐上一柱好香?能坐上一支好香,功德不可思议。这种好香被称为智慧之根。悟此心也是慧根,此心与道相应也是慧根。在佛教中,一个是善根,一个是慧根。慧根是与生俱来的,"菩提自性本来清净",指的就是这个心的本性。善根是 "修一切善,无善不修;断一切恶,无恶不断;度一切众生,无众生不度"。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称为善根,"自净其意 "称为慧根。修养不能含糊,不能无知,不能自欺欺人。看看你的烦恼减少了吗?你的心灵净化了吗?动静闲静之中,这颗心还在吗?这就是禅。

"禅是佛心,教是佛口,法是佛身"。禅不思善不思恶,但此心清明、定慧,这就是禅,这就是佛心,这就是自己的本心。此心无言,正如王阳明所说:"本无善恶之体。"此心是善恶之念未动时的心体,这就是 "禅,佛心"。打坐的时候,这个心能持续多久呢?持续一个小时,时间转瞬即逝。所以老法师说 "偶来松下枕石眠,山中无岁月,不知寒尽几春秋"。这就是佛心。说出佛法的真理,这叫佛口。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说法,就是言教,所以说 "教即佛口"。"行一切律仪,知静知动,行住坐卧,具足四戒,是谓律仪。要知道,一切行为都归结于这一念心,所以最根本的还是要在这一念心上下功夫。

(2)

"禅是心法。静也好,动也好,禅也好,净也好,律也好,密也好,都离不开这个心。离开此心,就是生灭法,就是一种极乐。建道场、度众生都是方便法,但没有方便就不能证得菩提涅槃,所以说 "开方便门,住大乘心"。明白了这一点,行住坐卧都是善,都是道,道不离开我们的生活、言行。

永嘉大师说:"行也是禅,坐也是禅,言也是禅,静也是禅,动也是禅,静也是禅"。当一个人开悟了,真正明白了,这颗心时时刻刻都存在,没有妄念,念头清明,一切由自己做主,心静中存在,动中存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禅。打坐时,只有此心,寂静无为,明月高悬,清风明月,只有此心,没有二心。一念到底,一念万年,万年一念,无昏沉,无妄想,无厌倦。睡觉、走路也是这一念,都不离开这一念心。说话时,心平气和;沉默时,心静如水;即使是刀光剑影,也是清心寡欲,这就是 "行是禅,坐是禅,身安言、默、动、静"。古人云:"万事现成。悟,就是悟到此心是本心,悟到凡夫心无妄无明,是自己的本来面目。这不是看到什么或得到什么的问题。

西方哲学家说:"我思故我在"。"思想 "是心灵的运用。如果一个人不思考,他就不存在了吗?心不动,心在何处?心有体、相、用三大方面。王阳明悟道后说得很清楚:"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行善行恶是善事"。"无善无恶心之体 "就是《六祖坛经》中所说的 "不思善不思恶,与之俱时,即是太上老君明本相"。"不思善不思恶 "就是 "无善无恶心之体","与之俱时,即是太上老君明本相"。不思善、不思恶的时刻,就是禅师所说的 "一念不生",这就是一个人的本来面目,这就是心体。这就是心体。"有善恶之动",心或起善念,或起恶念,不管是善念还是恶念,都是心在作用。"如果一个人连善念、恶念、无念都分不清,岂不是像木头、像植物人?那就不是'道'了。所以要觉悟、觉悟、觉悟、觉悟。"为善去恶,格物致知。"沉淀心中的一切杂念和妄想,这是一种用功的方法,用功之后还要克制自己的思维,回归到B所谓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是明心见性,涅槃是寂静之乐。一般人从外界寻找刺激,认为那是唯一的快乐,但修行者最快乐的却是这颗心的寂静。一般来说,众生以色、声、香、味、法尘为食。修行闻法,法喜充满,是禅悦的食粮。打坐时,一念不生,一念万年,万年是修行者的食粮。明白了这一点,也就明白了心地法门。

(iii)

翻开历史,禅师们除了自利,还利他。自利,就是在此心上转识成智,安住此心,净化此心;建道场,度众生,就是利他。六祖大师广度众生,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赵州八十岁还在度众生,虚云建立了几十座道场 ......。这才是真正的佛法。关起门来打坐念佛不是佛法,关起门来打坐是在静中修炼。除了静,还有动,所谓 "实理地不立一法,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建立道场,教育众生,以种种善业利益他人,这就是不舍佛事门中一法。

不立一法的实际理性基础意味着在禅定中这颗心什么都不想要,为什么呢?因为这颗心什么都有了,还需要什么呢?"不求佛,不求法,不求僧,不求众生",也就是说,我们要在这颗心上下功夫。此心 "不求佛",因为它是本心。清净心、觉悟心、菩提心就是佛,求成佛就是把自己的头放在神台上!向何处求?求是妄。求则苦,不求则乐。"不求佛法",因为心生万法,十方诸佛皆成此心,此心具足无量功德,万法皆从此心流出。"何谓出家人?六祖说:"僧即清净"。保持清净心,保持正念就是出家人,还有什么可求的呢?如果求,没有正念,就见不到僧;如果始终保持正念,随缘觉悟,这就是僧。"不为众生求"。众生皆空,何求之有?通常,我们会告诉大众求佛道、度众生;求佛道就是无所求,空无一物;度众生也是空,空无一物。这个心没有障碍,没有距离,这个心不住于空,不住于有,这就是菩提自性,它是有生命的,有活动的,"如莲花不住于水,如日月不住于空",这才是真正的觉悟,否则对任何境界的心都不执着,都不是真正的觉悟。这就是大家听法的心,也就是本心,要在这个地方认清自己。

禅修就是要放下一切因缘,坚守正念,顺应觉悟的本性,当这颗清净心现前时,一个小时转瞬即逝。佛法是有道理的,知道了道理,就要付诸实践。只有亲身实践了,才能真正体会到理与事是一体的。正如王阳明先生所说的 "知行合一",知,行,知的最高境界就是知行合一。事与理是一体的,事也悟透了,理也悟透了,事理合一才能弘法。

(iv)

道在一切处,在二六时中,在一切时中。有些人认为吃喝玩乐就是禅,但这不是禅,而是放纵自己!放纵自己就会堕落。通常情况下,这是一种随意的修行,但在禅堂里打坐却是一种专门的修行。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提炼和运用自己的力量,那么光靠打坐是很难发挥自己的力量的。

这就是为什么天台止观法门会提到 "体真止"、"方便止"、"止观二边": "体真止"、"方便止"、"二边分别止",是针对空、假、中三观而建立的三种止观修法。"对治烦恼的最好方法是不执着于外界。因此,若能证悟诸法空性,断除妄念,则空即是真,故曰 "止于体性"。所谓 "方便",也就是 "善巧"。菩萨知空不空,能随心所欲地运用种种善巧方便,分别药病,利益众生,心安住于世俗谛中,不为内外变化所动,谓之 "止于因缘方便"。因此,无论忙与静,当六根面对六尘时,都能随缘体验境界,安心不为所动,在衣食住行、起居坐卧的日常生活中,在普度众生中调整心态,这就是随缘止心。如果非要等到这颗心完全静下来,才能帮助众生,那就不是菩萨行;菩萨行是在调伏自己的同时 明白这些道理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才是真正的菩萨行。我们在修行中要耐得住寂寞,当我们把这颗心修炼到寂静时,就是菩提,就是涅槃。古人云:"乐极生悲,境界的寂寞和清净,时间越长越有意义"。无论是男欢女爱,还是世俗荣辱,一旦时过境迁,依然是空虚凄凉,最后沦为堕落。我们参禅人处于 "寂寞天真之境,愈久弥增其义"。我们是离妄颠倒,安住此心,而不是枯坐于此,枯坐与菩提无关,与禅慧无关,是死水不藏龙。虽然不是枯坐,但也要耐得住寂寞,修得此心。这颗心安住得越久,沉淀得越多,就越纯净、越真实,这就是无限的生命、无限的光明、真正的自我。到这里用功,在这里认清自己,就会觉得修行很实在,能静能动,静则一念不生,动则万善俱现。

禅修界盛事:九十四年住持圆满日,导师亲授禅修秘籍

(v)

回到精舍后,要能起心动念,觉悟一切众生,觉悟一切众生而无众生可觉,这就是修一切善法而不执着一切善法,这就是金刚般若的智慧。因此,如果真正懂得 "理实地中不立一法,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就找到了菩提之道。佛教的真理有很多,但如果有一个真理超越了菩提和涅槃,那么这些真理就是佛陀所说的方便真理。念佛有无量功德,拜佛有无量福报,这就是佛说的方便法门。念佛、拜佛,必须空掉一切能量,空掉一切事物,回归自性。

佛法中所说的善法可分为:假观善、真空善、中道善,三者并不矛盾。"假观之善 "就是建道场、弘法利生、建立八万四千法门、建立种种方便,这些都是善法,都是假的。如果我们执着于这些虚假的境界,那也只是福报而已,所以我们要更上一层楼,做到能所双空。比如,在修六度波罗蜜时,前五度是 "事",般若度是 "理",每修一度都要以般若度观空性。比如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最后三轮体空,这就是般若。六度 "理 "为空,最高为实。假观善 "是极乐,"真空善 "是解脱,"中道实善 "是菩提妙明心。所以这个心是最高的。现在我们处在科学时代,太空时代,我们要明白,一切科学的发展都是这一念心的智慧结晶,没有这一念心,我们还能做什么呢?但这种智慧是有漏的智慧,而中道是无漏的智慧。大众应该对佛法有信心,对佛法的修行有信心,利用各种善缘来弘扬佛法。虽然我们讲菩提、讲涅槃、讲一念不生不灭,但如果不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实践,连衣食住行都没有问题,怎么会有菩提、涅槃呢?佛法就在日常生活中,所以说 "穿过百花,不着一叶"。我们不能离开常识,常识就是弘法,把佛法传播给众生。常识圆满了,就是无量无边的福报;如果我们不执着这些福报,知道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万法皆空,那就属于真谛了。到了最后,性空了,不执着空了,就是中道第一义谛,也就是正法的究竟圆满。希望大众在此深思,在此体悟。


参考资料

标签: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