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发心念慈 > 佛法无边 > >

学诚法师的分享:佛教的道德观念如何影响现代人的行准则

来源:未知   作者:不详   发布时间:2024-04-28 09:33   点击:161次
摘要:中国佛教可以通过在当地开展扶贫救灾、慈善公益、文化教育等社会服务活动,造福当地社会,传播包括佛教在内的中华文化,成为实施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有力支点。诸行无常,诸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

佛教在线 2015年6月17日,中共中央统战部党刊《中国统一战线》杂志在其微博上发布了对学诚法师的专访文章。该刊称,现年60岁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儒雅从容,儒雅博学,精力充沛,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佛教界有很高的威望。他致力于弘法利生事业,以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他教导佛教四众弟子坚持中国佛教慈悲、和谐、博大的主旨,同时倡导中国佛教适应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发展,是 "人间佛教 "思想的积极实践者。

学诚会长在访谈中表示,佛教中的许多理念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广泛的宗教伦理支持,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价值诉求。

当前,宗教界的一些乱象频频被媒体曝光,学诚法师认为,一方面固然与一些非宗教主体的非法牟利行为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佛教界在社会商业化浪潮冲击下自身宗教修养的弱化有关。对此,学诚法师表示,要借鉴现代管理制度,与佛教原有的规章制度相结合,探索时代的

佛教居士如何治疗痛风

要探索符合时代进步与发展的佛教寺院管理制度。同时,要进一步鼓励广大佛教弟子大力开展公益慈善事业。记者:佛教的许多教义对提高公民道德水平、弘扬时代精神、促进社会和谐都有积极意义,请您为读者做一些开示。

学诚社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用24个字概括为三个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些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相联系,具有深厚广博的文化底蕴,可以说是中华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的提炼和升华。

佛教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致力于探索个体生命的终极意义和价值,也致力于追求人类社会的和平与福祉。佛教修行的目标是圆满智慧和慈悲。佛教的智慧强调 "无常 "和 "无我","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无常是指世间万物以变化的形式存在。因为存在不确定性,所以存在可能性,使人们愿意努力工作,希望事情向好的方面发展。积极佛教徒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进取精神,正是 "奉献 "这一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佛教的慈悲是建立在 "无我 "的世界观之上的。因为不再执着于自己的感受,才能真正体会到他人的痛苦和幸福,才能真诚地对待和帮助他人。慈悲可以给人幸福,慈悲可以减轻痛苦。佛教慈悲的这种力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 "友善 "不谋而合。

佛教还强调知恩、报恩的重要性。大乘起信论》中说:"世间恩有四种:一者父母恩,二者众生恩,三者国王恩,四者三宝恩"。在封建君主时代,国王是国家的象征。佛陀教导当时的人们要报答国王的恩德,实际上就是报答国家的恩德。佛教的这一传统与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 "爱国 "思想不谋而合。

因此,佛教中的许多理念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广泛的宗教伦理支撑,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价值诉求。

记者:历史上,佛教作为友谊的纽带,将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中国倡导和推动 "一带一路 "构想的背景下,您认为佛教可以发挥怎样的促进作用?

学诚会长 当代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 "一带一路 "建设,这是我国推出的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发展战略。在此背景下,除了传统的经济、政治合作,中国与欧亚大陆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也不可或缺。佛教文化在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和文明融合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首先,中国佛教重视本土文明的融合,倡导通过交流、对话等非暴力方式,实现不同信仰之间的理性、沟通和相互理解的精神。历史上,佛教以其慈悲包容的精神,深刻影响和塑造了南亚、中亚、东亚等广大地区的宗教意识和文化形态,为促进不同文明和平共处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佛教与中亚国家形成宗教文化交流对话机制,有助于从根本上铲除各种极端主义滋生的土壤。

其次,中国佛教文化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佛教寺院在历史上发挥着学术机构、教育场所、慈善藏书楼和文化中心等多重作用。比如,中国佛教协会直属寺院尼泊尔中华寺,就是中尼友谊的结晶,也是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的窗口。显然,仅有一座中国寺庙是不够的。中国佛教可以通过在当地开展扶贫救灾、慈善公益、文化教育等社会服务活动,造福当地社会,传播包括佛教在内的中华文化,成为实施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有力支点。

中国佛教再一次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文化成就,为子孙后代留下了无比丰厚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我们要把有效保护佛教文化遗产与佛教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结合起来,与国家文化战略的总体部署结合起来,促进佛教文化的对外交流。因此,可以在 "一带一路 "范围内,在亚洲各国建立国际佛教文化遗产保护联盟,促进区域内佛教文化遗产的共享与共保,这也将成为连接亚洲各国的又一条文化纽带。

记者: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新任会长,请您谈谈对协会未来工作还有哪些设想和规划?弘一大师:中国佛教协会下一步将围绕如何推进佛教场馆管理、行风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工作。

学诚会长 我们将继续秉持爱国爱教的宗旨,践行 "人间佛教 "的理念,把佛教的基本教义与现代文明特别是科技文明结合起来,向社会释放佛教的正能量。同时,要结合和吸收现代文明的优势和长处,借鉴现代管理制度,与佛教原有的戒律、规矩相结合,探索出一条符合时代进步和发展的佛教僧团管理制度。同时,要进一步鼓励佛教弟子大力开展公益慈善事业,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为大众带来利益,大力弘扬中国佛教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惠及更多的佛教徒和大众。未来,中国佛教还将结合 "一带一路 "建设,继续与世界上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展更加广泛深入的交流,让更多的国际友人听到中国佛教的 "好声音"。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群众对宗教文化的需求,宗教界(包括佛教界)的一些问题日益突出,一些乱象频频被媒体曝光,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响。究其原因

与佛教界法师交流须知

这些乱象的出现,一方面固然与一些非宗教主体的非法牟利行为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社会商业化浪潮的冲击有关,与佛教界自身宗教修持的弱化不无关系。佛教界四众弟子应认真践行戒、禅、慧三学,积极倡导律、德、学三风,即严律、正德、兴学,树立佛教积极向上的形象。戒、定、慧与法、道、学三者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内充戒体,外彰法体;内充定体,外彰道体;内充慧体,外彰学体。勤修戒、禅、慧三学,佛教界四众弟子的精神风貌、修行风貌、学风风貌自然就能彰显出来,僧俗二众的形象、品格、素质也就能得到大众的认可和尊重。

记者:您非常重视佛教文化和中外多元文化交流,也是大陆佛教界最早通过网络媒体开展弘法的高僧之一。当今时代,媒体传播尤其是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新媒体日新月异,您认为它如何成为传播佛教文化的助力。

学诚会长: 近年来,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从2006年开始,我先后开通了博客、微博、轻博客、中英日韩四国语言传统文化网、微信公众平台等。目前,十种语言的微博可以覆盖全球三分之二的人口,内容每天更新,涉及僧俗教育、传统文化、慈善公益、中国佛教修行理念等各个方面。同时,我们的动漫中心还制作并在网络平台上发布了见行堂语系列漫画、动画和公益微电影。

如今,佛教界采用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新媒体形式已经越来越普遍。2012年举办的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就充分利用了微博、互联网、卫星电视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扩大了论坛的影响力和受众面,让世界上更多的人实时感受到世界佛教论坛的氛围,领略到佛教的深邃智慧。今年10月将在无锡举办第四届佛教论坛,还将举办三届新媒体论坛。

记者:作为来自宗教界的全国政协委员,您认为宗教界人士的责任和使命是什么?

学诚会长 一方面,宗教界人士要承担起服务信教群众、造福人民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的责任和使命。在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方面,宗教界人士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不能局限于宗教在信仰层面的单一价值,还应该看到宗教本身在公益慈善、伦理道德、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价值。因此,宗教人士应从自身出发,承担起责任和使命。因此,宗教界人士应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积极开拓各种方式和渠道服务社会。

学诚法师的分享:佛教的道德观念如何影响现代人的行准则

另一方面,宗教界人士也应承担起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宗教对话、推动世界和谐的责任和使命。和谐世界始于和谐宗教,和谐宗教源于对话合作。中华民族在悠久历史中积淀的深厚文化和宗教融合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当今世界如何超越不同宗教终极信仰的差异,实现多种宗教和谐共处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和实践启示。在国家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历史背景下,广大宗教界人士应该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更加开放的胸怀,认识到中华文化的重要意义。

佛教法师

广大宗教界要用更加开放的心态,认识和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国际视野,把握时代脉搏,积极引进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要推动各宗教加强对话、密切合作,携手为世界和平与繁荣作出积极贡献。(本文发表于《2015年佛教界法师谈工作态度》)。

中国统一战线》杂志第 6 期)


参考资料

标签: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