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发心念慈 > 佛法无边 > >

提升四相,修行正法,成就佛道

来源:未知   作者:不详   发布时间:2024-04-30 21:51   点击:270次
摘要:佛法无价,没有人需要为共济会缴纳会费。苦难的人更需要佛法,但他们可能连贡献的能力都没有,难道我们要设置 "。如果一个人知足,内心就会非常感动。,否则,一旦旋律固定下

超越四相以修善法,是名佛菩提。

昭慧法师开示,释清慧记录

97 年年终法会

1997年12月14日上午,佛学院举行每月一次的法会,大众在佛前诵读《金刚经》、《普贤菩萨本愿经》和《大供养经》。

昭慧法师讲解了诵经的技巧,努力纠正僧众按一定节奏高声 "唱经 "的习惯,教导大家中国佛教的诵经之美,在于诵经既不是齐声唱,也不是和声唱,而是各个唱腔高低有别,呈现出 "不规则、融合 "的特质。吟诵之美就在于它既不是齐声吟诵,也不是和声吟诵。因此,诵经切忌 "一唱三叹",否则,一旦旋律固定下来,就很难摆脱,也会使周围诵经的人不知不觉受到感染,一窝蜂地高声吟唱,再想改正就难了。

当天,法师也开示了:

书院已经印制了明年的行事历,让大家了解书院来年的日程安排,希望大家把共修当作一件重要的事情来对待,优先安排空余的时间参加。因为作为佛弟子,不应该远离三宝。过去,佛弟子一般会在初一、十五到寺院参加法会,但在西方文化浓厚的今天,我们的节日也和西方一样,与基督教的礼拜时间重合。在东方,佛教和道教相对薄弱,只有家庭主妇和老人可以在农历初一和十五来寺院,其他人只能远离寺院。

学院是一个教育机构,忙文化、忙教育、忙社会关怀事务,大家疲于奔命,没有办法顾及护法居士的共修需求。但是,一些老学员希望每月能有一次共修,为了感谢护法居士长期以来对书院的支持,我们在三年前就同意每月举行一次共修。共修具有引起大众共鸣的力量。我们在佛前重温法义,聆听教诲,这与独自在家诵经不同。

佛法无价,没有人需要为共济会缴纳会费。世俗的观念是 "享受权利,就要履行义务",所以有人会认为,共修难免会有一些费用,我们要分担,有什么不好呢?但是,我们希望佛弟子的境界高于世人,超越 "权利与义务 "的计较,学习 "无我"。苦难的人更需要佛法,但他们可能连贡献的能力都没有,难道我们要设置 "权利义务对等 "的门槛,让他们自动退出佛法吗?所以,只要有心参与共修,我们都会竭诚欢迎,没有必要设立会费制度。

但是,"无价 "并不意味着 "廉价",所以大家要珍惜听法和共修的机会,不要把时间用在其他方面。就我个人而言,我的生活非常忙碌,并不急需这种共修。不过,一拿到日历,我就迅速在个人计划表上填好了一整年的共修时间,除非临时有重要事情,否则我一定会参加所有的共修。每次你来静修,我都把它当作 "重要活动",全心全意地陪伴你。我这样做,表达了我对三宝的深切关怀,也表达了我对大家的尊重和平等。

我经常在群里对大师们说: 如果你们来到寺院,只想着享受权利,一听到做事就恼火,那你们连世间讲究 "权利义务对等 "的正人君子都不如,怎么修道呢?为什么不回家 "自食其力 "呢?想吃饭,却不想做饭;想上厕所,却不想打扫卫生;想享受清风明月,却不想拔草、浇树、扫院子,这样的人如何修道?最起码,应该上升到世俗的层面--既然享有权利,就应该履行义务。既然在道场中享受着大众努力的成果,就应该忠于分工的部属。因为道场中没有人值得你这样做,也没有人欠你这样做,所以你无权认为 "因为我想修行,就应该让我享受一切"。这就是 "权利平等,义务平等"。

但是,如果我们只想到 "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关系",我们的心胸还是不够开阔,没有《金刚经》中 "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的超越境界,就容易斤斤计较,关注别人是否履行了义务。因此,我们很容易斤斤计较,关注别人是否履行了义务,关注别人是否会比我享有更多的权利,关注别人是否会吃亏。这种心态其实是不对的!因此,我经常要求同学们要在 "权利义务对等 "的观念上更进一步,要学会无私奉献、无私付出,要愿意让身心处于弱势的同学在同学关系中得到更多的照顾,而不计较他们比自己做得更多。

不要总在想,为什么那些身体和精神上处于弱势的学生在服事中会轻松一些。相反,可以这样想:那些住在病房里的人很轻松,什么活都不用干;那些中风或瘫痪的人更轻松,甚至还要喂饭。但这是你想要的吗?显然不是。所以,能为众生服务,能让身体和精神都动起来,是一种福气。我要珍惜这份福报,为不幸的人承担更多的责任,勤勤恳恳、无私奉献。心念一转,境界顿开。别看这好像与修行无关,其实这正是修行--"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是名璎珞"。

■■■98年正月客座法会讲记

1998年1月3日,高全德、李瑞英夫妇陪同溥仪敦煌石窟艺术中心王惠雄、照慧、性宽法师陪同来宾参观新校舍工程,在讲堂商讨佛像事宜。首次到访,王先生高度赞扬寺院环境清幽古朴,"很不像寺庙",并细心地指出他观察到的大院里根本没有功德箱的情况。他指出,寺院里大量设置功德箱,有时会给人一种很大的压迫感。昭慧法师向他解释道:

为了避免来寺院的人有压迫感,寺院不做任何口头或形式上的捐款要求或暗示。正因为如此,我们更要感谢大护法,因为从形式上看,他们并没有得到任何特殊的优待或荣誉,只是在功劳簿上记了一笔,以表示他们是值得信赖的。能够如此无私地和我们一起关心经济困难的善男信女心中的感受,如此纯净的修法之心,是非常难得的。

提升四相,修行正法,成就佛道

但正因为如此,骑士团仍然不敢沾沾自喜,必须谦虚地承认,这种思想自由和社会主义的作风并不能成就一个大组织的伟大抱负,因为它毕竟违背了人性的本质。因此,我们仍然为大宗教团体的大组织而欢欣鼓舞、赞叹不已。比如,在 "9-21"、"四川"赈灾中,慈济、佛光、法鼓的惊人动员力,瞬间就为苦难众生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这将超出学校团体的能力范围。

98 年 5 月 17 日共修法会

我们怀着无比的珍惜和感恩之心,始终以清净的护法之心面对护法,不仅没有 "小我",也不强调 "大我"。佛学院从不教导我们要结成 "发愿团体",只希望我们能为佛法、为众生共同精进。

强调 "大我",凝聚力太强,会给人一种排他性的感觉。比如母亲节,三大秩序举行洗浴活动,你去了就不是这边的人,你去了就不是那边的人,因为凝聚力太强,分不清彼此。但如果你置身其中,大我的感染力就会非常强,以至于很难产生反省。但这种氛围好就好在,当人们需要归属感的时候,给他们一个好的归属感,他们的共同力量就会强大起来。在浴佛时,很多人一起向佛祖发愿,这种共鸣的力量是巨大的,我相信在这种共鸣之中,一定会有很多对共业的冲击力。负业因缘生,因缘因缘灭,我们可以用共愿来减少部分甚至全部的业力。这也是慈济、佛光山、法鼓山得到社会认可的原因,值得我们欢喜和钦佩。

我们希望居士们能逐步解构 "大我",解构 "我 "与 "我 "的分别心,不分是否属于弘誓弟子。来这里学习佛法的人往往来自不同的寺院和宗教组织。为什么我们可以这样做呢?因为我们没有一个 "大我 "的框架,所以我们没有很强的排他性。但是,凡事都有一个弊端:每个信徒都是 "个体",不容易凝聚在一起。因为军事演习是有组织的,要不断演练才能培养凝聚力。例如 3 月 15 日在中正紀念堂舉行的反賭風大遊行,我們平時不一定要參加書院的活動,但臨時要鼓勵我們參加,要與書院取得聯繫是很困難的。不像大主教区通常有分支组织和动员层级,只要一声令下,每个人都可以被动员起来。

但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这里的思想非常自由。虽然我们没有 "大我 "的约束,但我们有戒律、禅修和智慧的要求,并在生活中贯彻执行。我们没有积极募捐,却能实现如此庄严的道场,这让我们非常感动,也非常感谢默默捐款的法师和僧人!

我们需要用清净的佛法来滋养法身慧命,当家者要非常谨慎,不要为了一己私利或信徒的 "大我 "意识而表达或暗示 "彼此归属"。这是众生的常态,佛教界也不能免俗,但在这方面,我们要特别小心。

正因为坚持佛法的清净,佛学院才会找到同样具有清净品质的人,他们并不介意自己的名字不被公开,弘誓寺的很多僧人就是这样的支持者。保护三宝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有钱有势才能做到。很多义工来到弘愿院,没有固定的财产,默默无闻、勤勤恳恳地服务大众,维护道场的庄严,营造这一方净土,让来到这里的人一见就很清凉、很欢喜。

常怀感恩之心,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课。今天,当我看到王兴勤方丈的莲花座时,我想起了我的同学告诉我的话: 王方丈当时正在医院养病,听说我们要组织315大阅兵,他居然在病中从医院出来参加阅兵。我非常感动!我不知道他那天来参加游行,但他去世后,我听同学们说,才知道那天有这样一位高僧,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抱着强烈的意愿,要为众生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用了那么大的愿力,度过了生命的最后阶段。所以,当我看到他的牌位时,内心产生了一种非常大的感激之情。

如果你常怀感恩之心,你的内心就会非常快乐;如果你不知足,你的内心就会充满忧伤。如果一个人知足,内心就会非常感动。你要知道,天底下没有谁配得上你;我们空手来到这个世界,我们所得到的一切都来自于亲人和社会,甚至来自于众生。即使别人没有为你做什么,只要你从中受益,就应该心存感激。这样,我们的内心就会始终处于一种感恩的状态,从而充满幸福感,乐于分享自己所拥有的美好事物,以此来回报众生;久而久之,我们就会习惯于实践布施而不思回报,同时内心依然充满喜悦,实现《金刚经》中所说的 "不住布施 "的境界。金刚经》中讲到 "不住相布施 "的境界。


参考资料

标签: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